=2025年8月的地产圈,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戏码。一边是恒大带着2.44万亿元巨债从港交所黯然退市,这个曾喊出“活下去”的地产巨无霸,最终还是没能熬过行业寒冬。
另一边,同样身负千亿债务的金科集团,却靠着26.28亿元投资款实现“绝地翻盘”,1470亿债务通过重整完成“清零”,成为全国首家司法重整成功的千亿级上市房企。
同样是千亿负债,同样是行业低谷,为何金科能活下来?黄红云这位从泥水工逆袭的“西南地产王”,又凭什么比许家印“好命”?
金科集团创始人 黄红云
地产巨债“生死局”:恒大退市离场,金科26亿翻盘
2025年8月25日,港交所一则公告让恒大彻底告别资本市场,这家巅峰时年销售额超7000亿的房企,最终带着2.44万亿元巨债退市。
翻看恒大2024年年报,其总负债规模较2023年再增1200亿元,且近三年未推进任何有效重整方案,仅靠变卖资产勉强偿债,最终陷入“债务越还越多”的死循环。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科,2025年7月,金科公告称26.28亿元重整投资款已全额到账,这笔钱让身负1470亿债务、涉及8400家债权人的金科,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
金科公司公告
但实际上,金科早在2021年就开始筹备重整,2024年初主动提交破产重整申请,比恒大的“被动躺平”早了整整三年。
这场“生死局”的反差,本质是“主动破局”与“被动应对”的差异。
恒大错失重整窗口期,最终被债务压垮,金科则靠提前布局,用26亿撬动千亿债务重组,为企业留了一线生机。
而这26亿究竟是如何用的,才是金科“复活”的关键。
金科集团
拆解“救命钱”:不是直接还债,而是30亿股的“腾笼换鸟”
很多人以为,金科拿到的26亿会直接用来偿还债务,但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金科《重整投资协议》,这笔钱是30亿股转增股票的“对价”,上海品器联合体、中国长城资产、四川发展证券基金3家产业投资人,出资7.56亿元受让12亿股,每股成本仅0.63元。
这种“产业+金融”的组合注资,是有东西藏在里面的,产业投资人不仅出钱,还得“出力”。
中国长城资产负责盘活金科的存量停工项目,四川发展证券基金提供区域资源支持,上海品器联合体更承诺额外提供7.5亿元流动资金借款,用于新项目启动。
金科集团
对此,市场很快给出反馈,投资款到账次日,金科股价盘中涨停,市值单日增长超7亿元。
这背后是资本对“股权对价”模式的认可,既避免了直接还债导致的资金链断裂,又通过股权绑定让投资人愿意长期陪跑。
正是这种“腾笼换鸟”的资本运作,让金科的26亿“救命钱”发挥了远超本身的价值,为债务清零打下基础。
金科集团
黄红云的“三步败棋”,拖垮了“西南地产王”
如今靠26亿续命的金科,曾是黄红云一手打造的“地产神话”。
上世纪80年代,黄红云还是日薪5毛的泥水工,靠4年苦读考取建设工程师资格证,1998年创办金科后,凭重庆五黄路3000万“豪赌”打造金科花园,2011年借壳上市后销售额破百亿,2020年更是达到2239亿的巅峰,总资产超4000亿。
但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黄红云走了第一步“败棋”,那就是联合徐翔炒作“新能源转型”概念。
当时消息一出,金科股价从2.26元飙升至9.76元,黄氏家族7天内套现28亿,2015-2016年合计套现60亿。
金科进军新能源产业
可所谓的“新能源布局”从未落地,徐翔案发后,黄红云被证监会调查,2025年还被罚款210万元,这场资本游戏让金科口碑崩塌。
第二步“败棋”便是家族内斗,2017年黄红云与前妻陶虹遐离婚,后为对抗融创孙宏斌的收购仓促复婚。
2021年威胁解除后再次离婚,陶虹遐心生不满,公开举报黄红云转移资产,还高位套现7.4亿元,女儿黄斯诗也套现4.14亿。
母女二人合计套现11.54亿,直接导致金科2021年销售额从2239亿暴跌至548亿,降幅超75%。
黄红云公开信声明
第三步“败棋”是高杠杆质押,2022年,黄红云将72.81%的金科股权质押融资,最终因无法履约,4979万股被国信证券强制平仓,套现9802万元偿债。
股权质押爆仓让金科控制权动荡,2023年更是出现3.25亿美元债务违约,总负债飙升至2271亿元。
正是这三步“败棋”,让金科从“西南地产王”沦为濒临破产的企业,若不是及时启动重整,恐怕早已步恒大后尘。
而重整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博弈,更凸显了金科“复活”的不易。
黄红云
债权人“认亏”,黄红云却稳坐第一大股东
金科的1470亿债务“清零”,本质是一场多方妥协的结果。
其中最受伤的是普通债权人,5790家普通债权人涉及649亿债务,按照清偿方案,5万元以下债权全额现金清偿,超过部分每100元仅能兑换2.53股股票+100份信托受益权,以当时股价计算,实际清偿率不足20%。
但即便如此,债权人也只能“认亏”,因为根据法院测算,若金科破产清算,普通债权清偿率仅3.02%。
黄红云
也就是说,接受重整方案,至少能拿回近20%,总比血本无归强,中小股东也不好过,0.63元的增发价远低于当时1.6元的市价,持股成本被大幅稀释。
而最“稳”的是黄红云,重整后,他仍持有7.12亿股金科股票,持股比例6.72%,稳坐第一大股东宝座。
这背后是他在重整前的股权布局,通过关联方代持、提前锁定核心资产,在债务重组中保住了控制权。这场博弈里,债权人、中小股东“让利”,才换来了金科的“新生”,而黄红云成为了最大赢家之一。
黄红云
营收暴跌90%,26亿能撑过下一个周期吗?
可金科虽然暂时“复活”,但危机并未完全解除。
2025年一季度财报显示,金科营收仅7.53亿元,同比暴跌89.97%,归母净利润亏损16.17亿元,同比下滑39.27%,经营活动现金流仍为负数。
即便有26亿投资款,这样的财务数据也让人担忧,26亿能撑多久?
金科给出的答案是“转型”,新定位为“不动产综合运营商”,布局投资管理、开发服务、运营管理、特殊资产四大板块。
黄红云
目前,金科已完成95%的保交楼任务,中国长城资产盘活的重庆、成都5个停工项目已陆续复工,上海品器联合体主导的“乌衣老街”文旅项目也已启动。
但转型之路并不容易,房地产行业早已不是“拿地建房”的暴利时代,特殊资产运营、文旅项目都需要长期投入,且回报周期长。
金科能否撑过下一个地产周期,关键看产业投资人的协同效果,若6个月内不能推出像样的增量业务,26亿的“救命钱”恐怕只是“缓兵之计”。
黄红云
结语
对比恒大的退市,金科的“好命”不是偶然,是提前布局的智慧,是资本运作的精准,也是各方利益妥协的结果。
但“复活”不代表“重生”,营收暴跌90%的压力、转型的不确定性,仍在考验着黄红云和新金科。
靠债务扩张的时代已过去,唯有回归居住本质、做好运营服务,才能真正熬过寒冬。
而金科能否从“复活”走向“重生”,未来一年的转型成效,将给出最终答案。
信息来源:亏损超300亿元,多位高管仍拿百万年薪!金科1470亿元债务“清零”,房地产最大重整案获批背后争议不断
大江网 2025-05-21
信源截图
信息来源:重庆地产大佬黄红云,终于等来了“救兵”
金融界 2024-11-26
信源截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