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开学季。
当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踏进中职校园,他们脸上写着复杂的情感:好奇、忐忑、期待,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那些“没考上普高”的标签,早已悄然贴在他们身上。
开学第一天,第一句话,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为什么第一句“欢迎”如此重要?
许多教育者低估了开学第一句话的分量。对中职生而言,这一步不是普通升学,而是人生轨迹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们带着社会的偏见、家人的忧虑和自己的不甘走进校门。
一句真诚的“欢迎”,不是客套,不是流程,而是对他们身份的首次正式承认。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新环境中最迫切需要的是归属感——确认自己被接纳、被重视、有存在的价值。开学第一句话,正是构建这种归属感的基石。
这三句话,改变一个中职生的开学体验
第一句:“欢迎你,我们一直在等你”
这句话传递的是被期待感。中职生最常感知的是“被筛选掉”的挫败,而非“被选择”的荣耀。
“我们一直在等你”悄然改变了这种叙事——不是“你只能来这里”,而是“我们特意选择了你”。这种微妙的语言转换,重塑了学生与学校的关系。
第二句:“在这里,你会发现自己的了不起”
这句话给予的是价值肯定。中职生需要尽早明白:人生赛道不止一条,评价标准不止一个。
浙江一位从事职业教育20年的校长告诉我:“很多孩子认为自己不擅长学习,就等于什么都不擅长。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文化课之外的优势——动手能力、创意思维、团队合作...”
开学第一天的这句话,是为后续的潜能发掘埋下伏笔。它暗示着:你不是不行,只是还没发现自己的行之处。
第三句:“从今天起,这是我们共同的地方”
这句话构建的是共同主体身份。不是“你们学生”和“我们学校”,而是“我们共同的地方”。
北京一所职业学校的做法令人感动:开学第一天,校长不仅欢迎学生,还请每位学生在“我们的学校”签名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说:“从今天起,这个地方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它的荣誉、它的未来,由我们共同创造。”
这种主人翁意识的早期建立,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行为模式——是消极度日还是积极参与。
比话语更重要的是持续的态度
开口说欢迎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让欢迎成为持续不断的行动:
- 教师的每一个眼神:是否带着偏见或标签看待学生?
- 课堂的每一次互动:是否给予均等的表达机会?
- 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是否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安全?
成都某职校学生告诉我:“开学时老师说的欢迎我很感动,但更感动的是之后的日子里,她真的记得我的名字,知道我喜欢设计,还推荐我参加比赛。”
欢迎,是对抗“隐形偏见”的第一场战斗
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依然存在,这种偏见早已内化到许多学生心中,成为自我怀疑的根源。
开学第一句欢迎,以及后续的持续肯定,是对抗这种内化偏见的第一场战斗。它不是在否认差距,而是在承认:无论过去如何,在这里,你从零开始,你被完全接纳。
教育的本质不是筛选,而是培育。开学第一句话,应该是培育的开始,而不是又一次隐形筛选的延续。
教育的真谛也从来不只是传授技能,更是唤醒生命的内在力量。当中职生感受到真正的归属感,他们就会放下“我不行”的防御面具,展现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
这个世界需要科学家、学者,同样需要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欢迎、被期待、被相信。
新学年已经开始,当又一批中职生踏入校门,请记得:你的第一句话,可能正在影响一个年轻人如何定义自己未来的三年,甚至三十年。
一句欢迎,微不足道,却又重如千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