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潮生活
高陵城市生活主流媒体!
关寺村位于湾子镇辖境北部,南连湾子、北孙两村,东邻通远镇何村、灰堆坡村,西接生王村和三原县高渠乡新民村,北与三原县安乐乡薛家堡、桃李村、渭南庄、中王堡等村相接。1958年为光辉大队,以大队前身光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名得名,1971年以当时大队部驻地官寺(村)而更名为关寺大队。1984年6月改建为关寺村委会。辖关寺、桑杨、桑雷、袁家、雒家、裴家六个自然村,九个村民小组,由东向西一字排开,东西长约2.5公里。村委会驻桑雷,距镇政府驻地东北约1.5公里。2011年有703户,2742人。面积约4100亩,耕地约3473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29公顷,总产2514吨,公顷产7634公斤。高三路从村中央穿过,泾惠渠贯通整个村庄。村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田水利设施齐全。
官寺,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2.3公里处,高三公路穿村而过。北与三原县安乐乡薛家堡为邻。明中叶,村旁有官家主持修建的寺院一所,人称官家寺,村名也以寺名称官家寺,又以同音写为“关市”,后简称关寺。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关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关家寺”。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关堡”。 《高陵县志》(2000)记为关寺。系革命烈士袁鸿化故里。
桑雷,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1.6公里处,高三公路以南。据谈,明中叶,村有桑园,且住有雷姓,得名桑园雷,后简称桑雷。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雷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雷家”或“桑园雷”。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记作“雷家”。《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桑杨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1.8公里处,高三路南侧,北接三原县安乐乡桃李村。据谈,明中叶,村有桑园,且住杨姓,得名桑园杨,后改称桑杨村。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杨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桑园杨家”或“桑园杨”。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又记作“杨家”。《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袁家,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约1.1公里处,泾惠南一干渠北侧。北与三原县安乐乡渭南庄为邻。据谈,明中叶,村有桑园,且住有袁姓,得名桑园家。后简称袁家。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雒家,位于镇政府驻地北偏东约0.9公里处,泾惠南一干渠北侧,北与咸阳市三原县安乐乡渭南庄为邻。据谈,清初叶,雒姓住此,人少村小,得名小户雒,后简称雒家。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雒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记作“小户雒家”或“小户雒”。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始记为今名。《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裴家(裴当地读pi),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约1公里处,泾惠南一干渠北侧,西与三原县高渠乡新民村、北与三原县安乐乡中王堡为邻。明末,因裴姓居此得名。此裴姓与今药惠管委会药惠村裴家(村)的裴姓同宗。清雍正十年(1732)《高陵县志》记作“裴家庄”。清光绪七年(1881)《高陵县续志》与民国30年(1941)《高陵县区保总图》均记作“裴家堡”。《高陵县志》(2000)亦记为此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村民大多以出卖苦力,给地主富农拉长工,打零工养家糊口,房屋大多以草房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生产致富热情高涨。
20世纪90年代初,全村开始了以养鸡为主的养殖业,高峰期全村养鸡量达到10万只以上。1995年以后,开始尝试种植苹果、梨和梨枣,梨和梨枣取得了较高的效益。过去居住的土木结构的房子基本上没有了,大部分换成了砖混结构的楼板房。过去泥泞的街道拓宽后,铺上了沙石,形成了村里第一条沙石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种植业。先后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大拱棚、露地菜。全村已发展日光温室大棚200多栋。每年的露地菜种植在800亩以上。建起了全镇第一个奶牛小区,现有奶牛200余头。建成纸箱厂一个,年上交利税一万余元。2001年率先实现全村路面水泥化。2005年被确定为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村,2006年一举通过市级验收,成为湾子镇第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2年成立关寺村现代农业开发试验示范区,共计拉运30万块建设用砖,建设29栋大拱棚。目前拱棚墙体建成并粉刷完毕,12个拱棚拱杆已经栽好,10栋已经种植芹菜等蔬菜,投资当年见效。
袁鸿化(1910-1943) 关寺村人,是高陵县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著名红军战士。祖籍山东曹州,清末逃荒到本县。16岁考入三原中学,带领“童子军”手执军棍驱打三原反动的传教士。1926年1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学毕业后结识中共地下党领导人白文范,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转为中共党员,被推选为高陵县农会主席。1931年投身17路军杨虎城部王泰吉骑兵团,做兵运工作。1932年至1933年参加游击队工作。1935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起任红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教导营政委、一二九师新四旅政治部主任。1940年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开辟鲁西南抗日根据地。1942年在冀南与日军激战中身患重病,体温达41度,仍率部队突围,经群众营救护送脱险。1943年改任冀南四分区政治部主任,10月21日在临清以南与日寇的一次激战中,与该旅政治委员肖永智同时光荣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遗骨从牺牲地移葬于邯郸烈士陵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