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虎 摄影报道
8月29日,走进四川射洪苏家堰村,连片鱼塘映入眼帘,桃花河畔一个鱼塘旁,“鱼儿游起来,集体经济活起来”的标语分外醒目。
河岸边的川堰农业有限公司里,张强正在实验室忙着检查鲈鱼池的水质,窗外,一个拥有3000个立方水体的育苗车间正拔地而起。
张强在实验室检测水质
八年前,他退伍后带着创业火种,回到这片他生长的土地,顶着质疑与风险一头扎进稻渔养殖;八年后,他不仅将年销售额不足20万的小农场,打造成固定资产2600万的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更辐射带动流域内3个村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面积达3000余亩,蹚出了一条“一人富带动众人兴”的乡村振兴路。
退伍前在心底埋下返乡创业火种
苏家堰村,位于四川射洪香山镇桃花河畔,占地面积超过11平方公里,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村。
四川射洪香山镇苏家堰村
张强从小在这里长大,2004年进入部队成为一名军人,2016年,他退伍回家。
回到老家前,父母在内的亲戚朋友都劝他,转业到单位上班,稳定也不会那么累。
给父母说了创业的打算后,二老并不同意,但他还是坚持了这个决定,父母并不知道,创业这个想法,其实在退伍前就已经深深埋在他心里。
“退伍前休假,就和一个朋友沟通过,打算一起做点事,我也利用假期去考察了一些地方。”张强回忆说,退伍后,他和朋友一起,到成都、泸州、内江、绵阳等多个地方考察,最后决定进入农业领域,做水稻虾养殖。
选择这个行业,在他看来,一方面不需要太过专业的技术,另一方面,不需要太大投资。
他认为,稻渔综合种养成本低、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好,当时在川内发展不成熟,这一项目大有可为,当即拍板定下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项目。
最主要的是,当时看着家乡发展得并不好,他心中有个清晰的想法,“我想回来,虽然建设家乡听起来比较官方,但我真是这样想的。”
有了打算,张强很快付诸行动。2017年9月,他和朋友成立了雾宫家庭农场,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土地,搞起了水稻虾养殖。
小龙虾养殖的“过山车”考验
第一年,出乎他意料地顺利。他养殖的小龙虾在4月初便成熟上市,而湖北的小龙虾要到5月才大批量上市,这个时间差让张强的小龙虾供不应求,受到了市场的热捧,也让张强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当年价格好,也没有出现极端天气,我们收获不错,也低估了风险,加大投资又承包近40亩土地。”张强说。
好景不常,由于缺乏核心养殖技术等原因,扩产后虾苗出现大量死亡,农场损失惨重。
突如其来的意外让张强有些措手不及。认真调查后他发现,5月天气慢慢热起来了,没有专业养殖技术,基地小龙虾因感染细菌、病毒而大量死亡。
“因为效益不佳,再加上人工成本增高,这一年几乎是入不敷出,为了总结经验教训,到湖北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并在短时间内重整旗鼓,让养殖基地恢复了生机。”张强说,恢复生机的虾田再度迎来丰收。
然而,这一年,小龙虾市场行情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淡,一斤虾的均价相比往年低了三分之一。到后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突然来袭,这一季的小龙虾销量几乎为零,他再次损失惨重。
从百万亏损到市级龙头
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合伙人的话点醒了他,2021年,他开始接触鲈鱼和大闸蟹养殖。
“我们这边的水,比较‘硬’,钙、镁离子的量,对养殖有好处。”张强说,最初的创业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考虑不周全,对水质要求、指标变化判断不够,养殖技术不够成熟等原因,第一、第二批鱼苗存活率非常低,导致他损失近200万。
那段时间,他常常独自坐在田埂上,望着沉寂的鱼塘发呆,放弃的念头不时闪过脑海,但一想到军人的使命与担当,他就咬紧牙关,“军人字典里没有‘退缩’!”
张强展示水质检测软件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开始边学边干,白天在鱼塘里摸索实践,记录水温、水质、投喂量等数据,买来大量水产养殖的书籍,晚上挑灯夜读写下了上万字的工作笔记。
在这期间,他还到省水产专业部门学习,到西南大学水产专业请教,通过学习技术,请教专家,改变鱼池底排污系统,优化供养方式,到2024年,公司终于走上正轨。
产品从 “散装” 售卖的小龙虾,升级为包括优质鲈鱼、大闸蟹在内的“苏堰”系列特色农产品,企业从年销售额不足20万元的小农场,成长为固定资产2600万元的遂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个人的农场
一群人的振兴
“一个人富了不算啥,乡亲们都富了才叫本事。” 这是张强常挂在嘴边的话。
2018年,香山镇邀请他加入村 “两委”,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心里清楚,农场能有今天的规模离不开家乡的土地和乡亲们的支持,现在该轮到他反哺这片热土了。
这也是他当初选择在家乡创业的初衷。
在他的带动下,当地320余名群众从事相关产业,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自主发展水产养殖产业,桃花河流域的对虾、大闸蟹、鲈鱼养殖逐渐形成气候,企业每年向村集体经济分红5万至8万元,村民户均年增收1400余元,辐射带动流域内3个村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 产业示范面积达3000余亩。
“当地百姓和其他企业来我们公司做水质检测和鱼苗解剖,都是免费的。”张强透露,公司把技术和设备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不想养殖户像他当年一样,因为缺乏技术导致损失,也是想给大家信心,“这个事儿是可以干的。”
打造专业育苗车间
瞄准产业链上游
目前,张强将目光瞄准前端市场,正在打造一个拥有3000个立方水体的育苗车间,构建产销一体化模式。
张强喂养的鲈鱼苗
“以前的鱼苗都是从广东等地买的,成本高,运费贵,而且单纯喂养发展空间也受限。”张强算了一笔账,以鲈鱼为例,养殖周期大概半年,一吨饲料就超过12000元,“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一年就只能出两次鱼,如果自己能育苗,将可以循环起来,一边产苗,一边喂养,一边售卖。”
更让他信心倍增的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下,他所在的桃花河渔米现代农业园区引进了一个业主,投资2亿元,从事水产养殖。
“这是大事,更是好事,我们可以抱团发展,鱼苗也可以就近养殖,这样才能做大做强。”张强说,公司目前年产值超千万,正朝着省级龙头企业奋进,“射洪也正在打造西部鲈鱼第一市,他希望大家以后一想到鲈鱼就能想到射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