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京市第九中学以“创造101:百年九中,永续芳华”为主题举行开学典礼,长江路校区与震旦校区同步举行,并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与全体师生实时互动,这标志着学校正式迈入新百年发展征程。
活动在文艺中心民乐团演奏的《盛世国乐》中拉开序幕,悠扬的旋律传递出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
“百年校庆鸣钟仪式”由教师代表沈伟与高一新生葛瀚林共同鸣响校庆钟,象征九中精神代代相传。南京九中党委副书记、校长陈晓健以“总导师”身份发表新学年致辞,鼓励学生勇于追梦、珍惜时光,并发布了新学年的任务与目标。他说,今年是南京九中建校100周年,站在百年交汇的门槛上,这个暑假反复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百年九中,何以屹立?答案就蕴含于我们‘见证者’与‘追光者’的双重身份里。从1925年震旦大学南京预科的初创星火,到抗战烽火中的弦歌不辍;从新中国成立后的百废俱兴,到改革开放、新时代的锐意进取——一代代九中人,以智慧与汗水,在时代的画卷上,烙印下对知识的敬重、对真理的探寻、对家国的担当。我们更是时代的‘追光者’。历史的回响,不仅关乎过去,更照亮现在、指引未来。回望百年,那些在困顿中坚守信念、在迷茫中探索方向、在平凡中孕育非凡的身影——他们,就是穿透时代迷雾、映照九中人精神高原的‘光’,是一种无论顺逆都能锚定初心、照亮前路的磅礴力量。”
第二个问题:新百年征程,你我如何再出发?陈晓健说,“答案,就在于我们‘追光’的行动与姿态里。这‘光’,不仅是指向宏大的历史荣光,更应照进我们每一个当下的选择和未来的理想。新的学年,就是我们每个九中人‘追光之旅’的开启。暑假大热电影《长安的荔枝》原作者马伯庸曾借古语点明:‘若不知去何方,则所有风皆为逆风。’电影里的李善德,面对‘荔枝一日变,三日味绝’的绝境,不怨天尤人,而是“拆解任务,科学实验”——把宏大的‘追梦之光’拆解为具体可行的一步又一步。只要目标清晰,‘逆风’也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与此同时,陈晓健寄语每位学生,拥抱好奇心:在“司空见惯”中寻找思考探究的起点,勇于对一切深入追问。锤炼思维力:学习“拆解法”,将复杂问题细致解剖,在行动中学习、思考、迭代。珍视习得力:如北大刘云杉教授所言,AI可以外包“答案”,但无法外包“练习”、“习惯”的“习”。扎实的基础、反复的练习、融入生命的习惯,这才是孕育创造力的温床。
随后,高一学生军体拳表演展现出新一代九中人的朝气与担当。校友代表、首届“邓颖超”班学生、南京大学陆远教授分享了在九中的成长经历,体现了学校育人理念的深远影响。
在颁奖环节中,学校陆续颁发了黄汉桥奖教奖学金中考英才奖、钱东奇高考英才奖、钱东奇创新人才、培育奖学金及德基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表彰在教育教学与学业成绩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随后,2025届高三学生,现就读于清华大学的翟一末同学和就读于南京大学的周去非同学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分别录制了祝福视频,为在场的学弟学妹们送上了祝福。紧接着是高二年级的抽奖环节,由副校长司璐璐老师、校务委员张佩林老师、年级主任丁忆梦和马剑老师为高二同学抽取“幸运之星”,与大家一同迎接好运的到来。
最值得期待的是“百年九中创造营”成团活动,两个校区学生通过拼图竞赛共同完成百年校庆标识,用时最短者获得“C位出道”荣誉,“百年九中创造营”最终成团,大家共同为百年校庆倒计时牌揭幕。“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他们是101届,希望他们创造历史,创造辉煌,为九中的未来增光添彩。创造什么呢?可以体现在未来的学习中,生活中,都将充分地展示自己。”陈晓健说。
江苏新闻广播记者/沈杨 通讯员/胡小波 司璐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