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新一期的单车基械匠。
UCI即将实施的车把宽度新规,看似只约束职业赛场,实则影响将悄然渗透至每一位公路车爱好者的日常。自2026年1月1日起,公路车车把总宽度不得低于400毫米(外侧到外侧),同时手变内侧间距也必须至少达到320毫米——名义上出于安全与稳定,却在实际层面引发诸多争议。
【2021年Jan Wilhelm van ship在比赛中使用的SPEECO的ABB车把,不过很快就被UCI禁止】
这一改变尤其不利于身材较小的骑手,特别是女性。根据在线Fitting平台MyVeloFit的数据,女性骑手的适宜车把宽度多集中在38厘米左右,明显低于新规要求。强制使用更宽的车把,可能导致操控不适、肩颈压力增加,甚至引发慢性劳损。
【从某些角度来看,越来越窄的车把和过度内旋的手变确实会有安全问题,但是一刀切,确实有点过于草率】
车把宽度本身,是骑行姿态与控制效率的关键变量。窄车摆通常有利于气动姿势,减少迎风面积,有助于节省功率——有测试表明,每缩窄2厘米,在高速状态下可能节约超过20瓦。
【及其夸张的手变内旋】
但也需看到,宽车把在爬坡、冲刺和技术性路段中能提供更好的操控杠杆,稳定性更强,更适合耐力骑行或复杂路况。宽度选择本质是在气动、舒适、控制之间寻找个人化的平衡,并不存在“唯一正确”的解。
【场地车上夸张的喇叭车把,起步摇车有力,高速巡航收窄节省功率】
然而规则往往牵引产业走向。一旦UCI设下标准,主流品牌便倾向于依此开发产品,业余消费者市场的选择空间也将被压缩。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组件的设计已与规则产生摩擦——例如油压刹车手变头体积较大,对手小者而言,在320毫米内宽中舒适握持变得尤为困难;以往常见的“手变内倾”等人性化设定,也可能因规则而受限。
【对于喇叭型的上窄下宽的车把而言,手变沿着车把外扩角度去调整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单纯的就是内旋手变,角度过分的话,实际对操控是不利的。】
窄车把真的更危险吗?UCI强调宽车把提升稳定,但操控性是一个系统工程,宽度仅是其中之一。过宽的车把可能导致操控精度的下降,高速过弯或集团骑行时反而增加风险。
【2025年,UCI已经出台了限制过度内旋手变的规定,但2026年起的新规定则更为严苛,甚至有些考虑不太周全。】
在这场争论中,MyVeloFit基于用户数据提出了更灵活的方案:最低车把宽度38厘米,内侧间距28厘米——似乎更贴近真实需求。尽管UCI后续做出了一些补充说明,基本框架却并未松动。
【某网站假象的用于规范手变头内旋的工具,用于检查车手手变头角度】
或许我们更应意识到:车把的选择不应被统一规则所捆绑,而应回归骑行者本身。宽度、前伸量、下沉量、握感与肩宽匹配,这些维度共同构成一辆车是否“合身”的答案。骑行的本质,是自由、舒适与效率的协调;而你的车,最终该为你服务,而非为规则妥协。
那今天单车基械匠的内容就到这里,对于这样的规定,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聊聊你的车把和手变是如何安装的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