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舞台风云变幻,普京带着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和企业代表组成的豪华代表团抵华,享受中方顶格接待。
普京此次访华是其继去年5月来华进行国事访问后,再一次开启中国之行。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在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已成为动荡变革的当今世界最稳定、最成熟、最富战略内涵的一组大国关系。
普京一行要在中国待上4天,中方这边也是拿出了顶格接待。就在普京享受中方高规格接待的同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却陷入了一系列外交困境中。
马克龙最近在外交场合的一系列言行,引发了不少关注和争议,这几件事连起来看,很有意思,也折射出欧洲内部以及俄欧关系的复杂局面。
先是和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杠上了。这事儿起因是马克龙主张欧洲或应向乌克兰派遣军队。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一听就火了,他在公开场合毫不客气地回怼:如果马克龙想去乌克兰,就让他戴上头盔、穿上防弹背心、拿起步枪去吧。但他只能孤身一人,因为没有一个法国人会跟随他。 还强调我们的孩子不会去乌克兰打仗,甚至用了米兰方言让马克龙滚远点。这话说得相当重,直接引发了外交风波,法国外交部紧急召见了意大利驻法大使,抗议萨尔维尼的言论不可接受。
萨尔维尼和马克龙不对付不是一天两天了,他之前就抨击马克龙是疯子、战争贩子。这背后其实是欧洲在乌克兰问题上深刻分歧的缩影:像法国这样的国家可能更主张积极介入,而意大利等国则更担忧被直接卷入冲突。
接着,马克龙在访问摩尔多瓦时,为了回击克里姆林宫宣称“欧盟在用苏联那套搞扩张的说法,特意强调“欧盟绝不是苏联”。他解释说欧盟是一个尊重各国主权、由成员国自愿加入的联盟,靠的是协商和吸引,而不是武力或压迫”。选择在有过被苏联统治经历的摩尔多瓦说这话,马克龙的本意是想划清界限,塑造欧盟和平与合作的形象。
但俄罗斯的反应非常迅速和强硬。就在马克龙这番言论后不久,俄军在8月28日凌晨对乌克兰首都基辅发动了大规模空袭,据称是7月以来最致命的一次,甚至波及了欧盟驻基辅代表团的办公室。这次袭击动用了近600架无人机和30多枚导弹,造成了不少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虽然俄罗斯坚决否认故意针对欧盟机构,并指责是乌克兰防空系统误击所致,但很多人看来,这仿佛是俄罗斯在用最残酷的方式回应马克龙:它并不在意西方如何定义自己,而是继续以武力强行改写现实规则。
欧盟方面对此反应强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严厉谴责此次袭击,并表示将推出第19轮对俄制裁。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盟机构被炸,欧盟方面却绝口不提北约第五条(集体防御条款),这也显示出欧洲在直接对抗俄罗斯方面的谨慎和顾虑。
可能是这一连串事件让马克龙倍感压力和挫折,他随后在一次发言中称普京为门口的怪物。 这一言论立刻引来俄方的强烈反应。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予以谴责,称马克龙这一发言不符合国家元首的作风,并且超越理性和礼仪的界限,变成对俄罗斯及俄民众的低级侮辱。马克龙随后则回应称,自己从来没有说过这么粗俗的话。
纵观这一系列事件,可以看到:
欧洲内部在如何应对乌克兰危机上存在明显分歧,并非铁板一块。法意之间的争吵就暴露了这一点。
俄罗斯与西方(尤其是欧洲)之间的博弈依然激烈且尖锐。言语上的交锋常常会迅速转化为现实层面的强硬动作,沟通渠道的堵塞和信任的缺失让局势更容易升温27。
马克龙的个人外交风格比较鲜明,他试图推动欧洲“战略自主”,但往往在国内政治压力(比如国内麻烦事一大堆)、盟友分歧以及大国博弈的夹缝中,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有时会引发新的问题。
大国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在国际舞台上都会被放大解读,甚至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如何在坚定表达立场的同时,有效管控分歧、避免局势升级,真的是一门极高的艺术,也是对政治智慧和战略定力的巨大考验。
根据美国阿克西奥斯新闻网(Axios)等媒体的报道。白宫官员认为,一些欧洲国家正在鼓动乌克兰坚持要求俄罗斯做出不切实际的领土让步。这导致和谈难以推动,尽管特朗普此前已高调会晤了俄、乌及欧洲领导人。
一名白宫高级官员甚至表示:欧洲人不能一边拖延这场冲突,一边提出不合理的期望,同时还指望美国来承担代价。
美方因此甚至考虑暂时退出外交斡旋,直到一方或双方开始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看看,这就是所谓的美欧关系,早已是貌合神离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