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某位鉴宝专家看了一件民间古董,张口就说:“新的,纯新的!毫无争议的新!”据说当时是一位“帮主”闹了笑话,这话后来就被网友拿去调侃国宝帮了。
本来也就是圈内人讲讲段子,可后来不知怎么回事,这话就像长了腿似的。跑到各大论坛、视频评论区,成了一些人鉴定民间藏品的标准用语。
有些人上网刷到别人分享的藏品,看那器物亮闪闪、新锃锃的,想也不想,键盘一敲:“新的,毫无争议的新!”
你说他们图啥呢?是显摆自己懂行,还是单纯看不惯别人藏了件好东西?隔着屏幕,看几张照片,就能百分百咬定真假?恐怕没那么简单。
其实真正懂的人都知道,有些老物件之所以看着“新”,并非因为它是上周生产的,而是因为它当年做得考究,保存得也好。
老化痕迹不在大面上,得凑近了、放大看,甚至得上手掂量,感受它的润度、质地和岁月带来的柔和光泽。只靠一张图就下定论,未免太草率。
举个例子,前阵子中贸有个琉璃展,联合私人和馆藏展出大量玻璃制品。
其中一件乾隆时期的浅天蓝色玻璃笔洗。要是光看图片,不少人第一反应大概是:这不就是我奶奶洗脸用的塑料盆吗?可人家确确实实是200多年前的老东西。
你说它新,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乾隆年间这种料器的讲究。那时候宫廷造办处做的玻璃器,就是有一种透亮匀净的质感,颜色也鲜亮。
不只是笔洗,还有香炉、鼻烟壶、瓶盏等,现在看依旧美得很,一点不过时,审美水准高得让人惊叹。
你再去浙江博物馆的孤山馆区看看,里边专门陈列了一批清代玻璃器。件件晶莹剔透、造型典雅,说明牌上清清楚楚写着年代来源。
可要是把这些东西单独拿到外面,没标签、没出处,不知道多少人又要跳出来说:“新的!假的!”
这事说起来也挺讽刺。很多人只认“老”的样子:锈迹、污垢、磨损,觉得破破烂烂才是真老。一旦看见“旧器如新”,反而接受不了。
可历史上就有很多高级货,本来就是精致如新、保存完善的。你不能因为它看起来不旧,就是假的。
啥意思?这叫“老假破就是真的,真精稀就是假的”。有些人观念卡死了,就跟某些专家一样,只认自己那一套,谁说都听不进去。
所以我总觉得,在网上跟人争真假,没多大意思。你看不见、摸不着,光靠吵能吵出什么结果?真正玩收藏的人,更信自己的眼睛和手。
老的东西是有温度的,那种沉稳、润泽,不是新仿品能轻易做出来的。
收藏这个事,还是要多学习,多看看好东西。博物馆为什么重要?就是因为那里陈列的是标准器,是帮你建立正确审美的课堂,但并不是唯一!
见得多了,心里就有数了,不至于一见“如新”就喊假。
最后也想劝一句,玩收藏,心态得开放。懂得人自然懂,不懂的说破天也没用。自己玩得开心,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乐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