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荒的聋子婆婆
文/杨正林
在我们居住的农转非小区,常常见到一位特殊的婆婆,她佝偻着腰,满头白发,布满皱纹的脸上全是沧桑。她是一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就靠社会低保维持生计。
每天她总是穿梭在小区的各个角落,目光紧紧锁定在垃圾桶上,寻找着废塑料瓶、纸板和纸盒,大家都亲切地称她“聋子婆婆”。
第一次遇见婆婆时,我正准备扔掉手中的饮料瓶。她看到我手中的瓶子,脸上立刻绽放出笑容,那笑容像春日里的暖阳,瞬间驱散了我心中的陌生感。
她支支吾吾地说着什么,虽然我听不太懂,但从她的表情和手势中,我能感受到她的善意。我将瓶子递给她,她双手接过,嘴里不停地念叨着,眼中满是感激。
后来,我才知道婆婆听不见别人说话。无论你问她什么,她总是答非所问,但这并不影响她与大家的交流。每次见面,她都会主动和我们打招呼,脸上始终挂着那温暖的笑容。那笑容仿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让人忘记烦恼,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黄昏,总能在小区里看到婆婆忙碌的身影。她仔细地翻找着每一个垃圾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卖钱的物品。
有时,天空突然下起大雨,豆大的雨点砸在她身上,她也只是匆忙找个地方躲一躲,等雨稍微小一些,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婆婆的小推车被装得满满当当。她推着那车废旧物品,一步一步地走向回收站。卖掉废品换来的钱,除补贴自己生活外,她还会购买一些时令水果,一些姜,葱,大蒜,摆在小区门口桌上,由小区住户任意取走,久而久之,小区住户的姜,葱,大蒜都习惯在这里随手取用。
渐渐地,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回馈方式感染了大家,大家更愿意把废旧用品交给她。
聋子婆婆生活并不富裕,但她平凡朴实,自强不息,脸上总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宛如天空中最远处那颗耀眼的星星。
(2025年8月成都洞子口老茶铺)
【作者简介】杨正林(男),笔名:杨老三,成都七中学子,曾下乡到西昌冕宁县泸沽区先锋公社。高级工程师,建筑设备专家,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业余爱好旅游,写作,在四川工人日报,建筑报发表数十篇通讯,诗歌散文等。著有《建筑空调杀手》系列短文和《监理郝人传》等文章。知青故事《成都知青在冕宁》2019年获中国知青作家杯优秀作品一等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