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正经历一场深刻而持续的转变。权威数据显示,全国范围内空置住房总量已达1.2亿套,其容纳能力足以覆盖3至4亿人口的居住需求。
与此同时,更值得关注的是,拥有两套及以上房产的家庭占比已高达41.5%。这种显著的“供过于求”态势,并非短期现象,而是市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集中显现。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与繁荣后,房地产市场已明确步入饱和调整阶段,购房需求的整体萎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值此2025年之际,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浮出水面:那些尚未购置房产的人群,或许正悄然成为这场变局中的潜在受益者。
第一、市场现实:存量巨大与价格理性回归
为应对市场下行压力,稳定房地产行业,近年来国家层面持续出台多项支持政策。除一线城市核心区域外,绝大多数城市已全面放宽或取消限购措施。
金融支持力度空前,商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2%的历史低位,首付比例也普遍下调至15%。税务部门亦在去年底推出契税、增值税减免等实质性利好。
然而,尽管政策“组合拳”密集发力,其提振效果却显得力有不逮。市场成交量往往在政策刺激下呈现短暂回升,旋即又陷入回落通道,反映出市场信心恢复的根基尚不牢固。
持续的市场调整带来了房价的显著回调。经过近三年的下行周期,主要城市房价普遍回落至2016年水平。具体而言,北京二手房价格较峰值下跌约30%,相当于2016年8月的价位;上海跌幅更深,达30.6%,回归至2016年3月的水平;深圳调整幅度最大,下跌38.7%,价格重回2016年7月。
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反应更为剧烈,如南京、重庆等重点城市,二手房价平均跌幅高达38.5%。回溯历史,自1998年房改至2024年,全国累计销售商品房约2.59亿套,其中超过一半(约1.36亿套)是在2016年房价快速上涨后成交的。
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在房价高位入市的家庭,其资产面临缩水压力。以上海市民奚敏为例,其2021年以520万元购入的房产,当前估值仅约358万元,短短四年间账面损失达162万元,成为高位“站岗”的缩影。
第二、未上车者的优势:低成本与理性选择
在此背景下,2025年尚未购置房产的人群,其“按兵不动”或“无力购买”的状态,反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转化出独特的优势——显著降低的购房成本。
与高峰期相比,当下购房者普遍可节省至少30%的房款支出。深入分析,未在2025年前购房的人群主要可归为三类,他们各自的选择逻辑,无不折射出对现实的清醒认知。
其一,洞悉趋势的理性观望者。
这部分群体具备前瞻性视野,较早预判到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逆转及房价回归理性的大趋势。他们深刻理解,一旦房价下行通道确立,其最终目标将是实现“去泡沫化”和“去投资化”,回归与当地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相匹配的合理区间。
这一过程一旦形成趋势,逆转将异常困难。因此,他们选择耐心等待市场完成自我调整,避免在趋势下行期充当“接盘侠”。在房价单边上涨的狂热期,能保持这份冷静与远见实属不易。
其二,量力而行的中低收入群体。
对于众多城镇中低收入家庭而言,过去面对动辄数百万的房价,购房往往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月收入徘徊在4000-5000元区间,使得他们根本无力承担高昂的首付与月供。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住房保障体系正在加速完善。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多元化供给渠道逐步拓宽。
这使得该群体无需在商品房市场背负过重压力,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优先考虑申请保障房或共有产权房,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而不必强求在特定时间点挤入商品房市场。
其三,观念通透的新生代年轻人。
当代城市青年群体的居住观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95后、00后,主动选择租房作为主要居住方式,而非将购房视为人生必选项。
年轻职员杨亮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月薪8500元,若要负担5000元房贷,月供占比接近收入的60%,这种财务压力下选择买房,岂不是近乎疯狂?”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各地房租水平稳中有降,租房居住的性价比相对提升。许多年轻人精明地算着经济账,认为当下租房比高位购房更为明智务实。
他们倾向于等待未来两个条件成熟时再考虑购房:一是房价进一步回归与其收入匹配的合理区间;二是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收入趋于稳定。届时再行购置,不仅购房成本有望大幅降低,自身的财务基础也更加牢固。何必执着于在2025年市场调整尚未完全到位时匆忙入市?
结尾
综上所述,全国1.2亿套空置住房与41.5%家庭持有多套房的现实,清晰勾勒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步入深度调整期的轮廓。曾经被视为财富象征的房产,其投资属性正在显著弱化。对于2025年仍未购置房产的人群而言,这绝非简单的“错过”,而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展现出的另一种理性。
他们或因洞察趋势而选择等待,或因收入约束而量力缓行,或因观念革新而从容以对。这些选择,使其有效规避了高位接盘的风险,并有望在未来以更合理的成本实现安居梦想。
市场的深度调整,本质上是价值回归的过程。它提醒我们,住房的根本属性在于居住,任何脱离居住需求与居民实际购买力的价格膨胀终将难以为继。对于个体而言,在当前的2025年节点,相较于盲目焦虑“上车”,更应立足自身实际需求与经济能力,审慎评估市场风险与机遇。
无论是选择继续观望、申请保障性住房,抑或是在价格更具吸引力时择机入场,其核心都在于做出与自身情况最匹配的理性决策。在房地产市场的新常态下,这份清醒与务实,或许正是最大的“赚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