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岛内军事思维中,台岛东部一直被视作最后的安全屏障,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太平洋深水区,且面向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力量,东部方向被长期假定为“战略后方”。
岛内不少分析甚至公开论述:一旦台岛西部防线被突破,东部港口和机场将成为延续抵抗、等待外援的关键节点,然而,这种“后方安全感”,在近两年的现实冲击下,已被逐步瓦解。
卫星影像和军方通报提供了最直观的证据,仅在8月29日一天,大陆舰艇便在花莲和台东外海连续三次与台军舰艇正面接触,过去鲜有大陆舰机在东部高频出现,如今却成了常态。
而根据商用卫星影像显示,当日上午10时,台岛花莲市新城镇以东约78公里的海域,一艘大陆054A型导弹护卫舰与一艘台军“沱江级”导弹艇相持不下,双方长时间伴航监视,除此之外,一架直-9D舰载直升机从大陆舰上升空,并一度靠近台舰,形成“空海立体”对峙。
仅两小时后,在丰滨乡石梯坪外海,另一支由054A护卫舰与052D驱逐舰组成的小编队进行同步机动,完成大角度U型转向,台军随即出动导弹快艇,在三仙台外海与大陆舰艇发生再次接触。全天三度交锋,意味着台岛东部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后方安全屏障”。
对此,台媒直言:“这意味着台军任何调动都处于对方实时监视之下。”
过去,岛内战略部门可以在东部部署后备力量,保留“第二防线”,如今,东部港口、补给点乃至通信节点,几乎都被纳入大陆日常演训的监视范围,换句话说,台岛已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纵深”。
面对这种高压态势,台军选择了“硬顶”的方式:在东部加大雷达、舰艇和空中巡逻频次,表面看,这是在延长监视链条,提升反应速度,但背后的困境也随之显现。
台导弹艇与054A距离不远
首先就是人力的长期消耗,台军舰艇和战机原本主要部署在西部与南部,如今被迫轮番增援东部,造成调度压力,舰艇日均出海时间增加,维修周期被压缩,士兵疲劳度大幅提升,台媒不讳言:“东部防线一旦被迫长期维持高强度戒备,台军的战备状态只会越来越疲弱。”
而且台军舰机本就数量有限,在高频度的拦截和伴航中,油料、弹药和备件消耗明显加快,特别是战机的起降次数大幅增加,缩短了发动机和机体寿命,长期如此,将导致整体战力下滑。
而随着大陆海空力量规模和频率持续提升,台军被迫处处跟随,一次伴航、一次拦截,看似是防务反应,实则陷入被动消耗,岛内军事专家评价道:“大陆只需保持常态化行动,就能让台军的战备处于高压消耗状态。”这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困境”——不是单场战斗的输赢,而是长久的资源消磨。
台军的防务报告中,多次提到“决战滩岸之外”的设想,即在远海远空拦阻大陆力量,但随着东部频繁出现高强度对峙,这一设想的可行性越来越低,台军甚至在内部检讨:一旦失去东部的缓冲,所谓的“滩岸决战”可能还没开始,关键力量就已经被锁定。
如果说舰艇对峙还属“可见的压力”,那么无人机和电子侦搜,则是更隐蔽却更致命的消耗。
台军承认,自2024年以来,大陆无人机在台岛东部空域的活动显著增加,不仅飞行范围扩大,滞留时间也大幅拉长。
这类无人机不一定携带武器,却具备强大侦察与电子测试能力,通过长期盘旋,它们能记录台军雷达的开关频率、探测范围以及反应时差,这些数据一旦被系统掌握,台岛的防空网络将几乎透明。
更让台军头疼的是电子干扰,无人机与舰艇配合,不断测试台军通信节点,迫使其频繁切换频道或调整雷达模式。
这不仅增加操作复杂度,还可能让台军在关键时刻出现反应延迟,岛内一名退役军官直言:“我们所有的动作都在对方眼皮子底下,每一次雷达启动都像是被做实验。”
这种隐蔽较量,比正面对峙更难应对,因为无人机数量多、成本低,消耗战对台军极为不利,台军若频繁出动战机拦截,不仅浪费油料和寿命,还可能因判断失误而导致事故,如果选择忽视,又等于默认对方在东部空域“自由活动”。
所以说,在这样的实力差距下,赖清德等人想要“以武抗统”那完全是痴心妄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