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深秋,湖北通城黄袍山脚下的夜珠窝村,夜色沉沉。村里有个普通农妇,大家都叫她“黄菊妈”。她是那种典型的热心人,不光把自己家里照顾得井井有条,还总爱帮左邻右舍,谁家有个难题,她总是跑在前头。
她跟一般的村妇不一样。自打红军进驻这片地方,她就看出了不同——这些人不抢不掠,还帮村民挑水、劈柴,跟以前见过的军队完全是两回事。于是从1930年开始,她硬是送了五个孩子去参军,最小的女儿才16岁。你要知道,在那个年代,送走一个孩子已经够心疼了,更别提五个。
就在一个夜晚,命运突然敲门。黄菊妈听见熟悉的暗号,开门一看,是一位急需藏身的同志。可还没等她安顿好,外头就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敌人搜查来了。
要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慌了,可黄菊妈一点没乱。她随手把那位同志藏好,还用旧衣服遮住。敌人持枪闯进院子,咄咄逼人。就在这关键时刻,她突然想起,毛主席和自己二儿子吴朝炳的长相有些相似——高个子,清瘦,眉眼之间有几分相像。于是她反手一指,把目光引向刚进门的吴朝炳,说:“人就在这儿!”
那一刻,儿子什么都明白了。他咬牙站出来,承认自己就是他们要找的人。第二天清晨,山谷里响起枪声……
这并不是黄菊妈一家唯一的牺牲。大儿子在战场上阵亡,三儿子在长征途中为了掩护伤员牺牲,两位女儿也先后倒在了任务途中。五个孩子,没有一个活过25岁。
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后悔。身份暴露后,她遭受了非人的折磨,手被打残,却依然咬紧牙关没吐出半句秘密。后来乡亲们凑钱救出她,她就用残疾的手替游击队做鞋,传递消息。
时间来到1959年国庆前夕,一封来自北京的请柬送到了夜珠窝。几十年前那个被称作“菊妈”的农妇,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亲自握着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称赞她培养的孩子们都是好样的。有人说,当主席看着黄菊妈时,眼神里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或许是因为想起了那个当年和自己神态相似,却替自己去死的青年。
晚年的黄菊妈,堂屋里挂着五个子女的照片。别人问起,她常说一句话:“他们的牺牲值得。”照片里的面孔永远年轻,背景是井冈山、大渡河、延安……这些名字如今成了历史书上的篇章,可在她心里,那是鲜活的记忆。
走进黄袍山革命纪念馆,依旧能看到她用过的纺车,还有子女们的立功证书。那件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上,别着一枚已经发黑的红军徽章——那是她最小的女儿留下的遗物,她一生视若珍宝。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会问:到底是什么,让一个母亲承受失去五个孩子的痛苦,还能说出“值得”两个字?
答案,其实她早就说过——“没有大家,哪来小家。”
这句话听起来简单,可放到那个年代,背后是血与泪。黄菊妈的选择,折射了无数普通家庭的牺牲和担当。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用血肉撑起了革命的道路。
今天我们再去回望,不是为了歌颂苦难,而是要懂得: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安稳和幸福,是有人替我们扛过了最难的岁月。
有时候我会想,现在的年轻人如果遇到困境,还能不能像黄菊妈那样坚定?当然,我们不需要像她那样去上战场,但至少可以学会在生活里多一点责任感,多一点坚持,少一些“遇事就摆烂”。
历史并没有离我们很远。走过黄袍山的小路,你或许会觉得脚下的石板都在低语,那是那个年代留下的声音。它提醒我们:别忘记曾经有人,为了让我们拥有今天的日子,把一切都献了出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