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楼,一声轰鸣打破平静,空调安装人员从高处跌落,生命垂危,家属在病床前悲痛欲绝。
更令人揪心的是,知名大品牌苏宁与格力却对责任避而不谈,相互推脱,仿佛在玩一场责任“传球”游戏。
高空作业的安全由谁来守护?格力和苏宁能否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复?
本文所涉及内容均有确切信息来源,已标注在文末
一声巨响打破宁静
8月22日,上海的孙女士家中突然传来一阵沉闷的响声,她急忙出门查看,眼前的景象让她震惊不已。刚刚还在窗外进行空调安装的师傅,此刻正静静地躺在楼下地面,毫无动静。而在三楼窗外,那台刚装上的格力空调外机连同被拉断的护栏,摇晃着悬在半空,仿佛随时会坠落。
事件因家属的介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据安装师傅自己电话中所说,只是受了骨折伤,已经回家休养了。然而家属却哭诉,人仍在重症监护室(ICU)抢救,根本未出院。究竟谁在说真话?
更令人疑惑的是安装人员的身份问题。格力官方曾明确表示,他们的标准流程是只派一名师傅上门安装。但当天出现在孙女士家的,却足足有三个人。这多出来的两人是谁?他们是否具备高空作业的资质?这些问题至今无人解答。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苏宁系统中的记录。这起发生在8月的事故,在系统中却被标注为“安装完成”,时间更是荒唐地写为7月31日——那时候孙女士家还在装修阶段,根本不具备安装条件。这个凭空出现的记录,至今没有合理解释。
谁的师傅谁的锅
事故发生后,惊魂未定的孙女士首先想到的是销售方苏宁。她在苏宁的实体店购买了这台格力空调,理应由他们负责安装服务。然而每次拨打苏宁客服电话,得到的回复都像机械程序一样:“您的问题我们已记录,会尽快反馈”,之后便杳无音讯。
无奈之下,孙女士亲自前往门店,却得到一个令人失望的答复。苏宁方面表示,安装服务由格力直接负责,费用也由格力结算,建议她去找格力处理。这就像踢球一样,双方来回推脱。
而格力方面的回应则显得更加“专业”,也更加冷淡。他们强调,官方派出的安装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且公司为其购买了保险,作业时也必须佩戴安全绳。言下之意,现场的三人团队可能并非其“正式员工”。
就这样,两大品牌一个将责任推给另一方,一个则用内部标准划清界限,让受害者陷入无助境地,只能独自承受事故带来的种种后果。
纸上谈兵的安全阀
这些企业口中的层层安全保障,在现实中却显得不堪一击。那些本应是“安全阀”的环节,从后台记录到现场执行,几乎全面失灵。
苏宁系统中那个“7月31日已完成”的离奇记录,暴露的不仅是时间错误,更像是一个信号,说明平台对服务流程的监管可能早已形同虚设。
这种记录是为了提前结算费用,还是为了规避管理责任?我们不得而知,但它确实让所谓的流程控制变成了一句空话。
再看资质审核环节,格力声称安装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但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这完全是一个信息盲区。谁能去核实那些证书的真伪?大多数人唯一的判断依据,就是那身统一的工作服。
再看现场操作,坠落的安装师傅到底有没有佩戴安全绳,至今无人能说清楚。更令人不安的是,事故发生时的巨响引起了孙女士的注意,而屋内的一位师傅却轻描淡写地说:“没事,是师傅在外面作业”。
这种对高空作业风险的极度漠视与侥幸心理,让人不寒而栗。在这场责任拉锯战中,最无助、受害最深的,是消费者和一线劳动者。孙女士的生活完全被打乱,她不仅要面对事故带来的心理阴影,还要处理后续一系列的麻烦。
8月27日,受伤安装工的家属一行六人登门求助,其中甚至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他们电话打不通,找不到负责人,只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业主身上。孙女士夹在中间,既感到同情又充满恐惧,生怕自己被卷入一场无休止的法律纠纷。
而那位躺在病床上的安装师傅,无论伤情是骨折还是危重,他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身体代价。他的家人在企业之间来回奔波却求助无门,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式上门讨要说法。
这起令人揪心的高空坠落事故,绝非个例。每年我们都能听到类似的高空作业悲剧发生,每次都能看到网友对品牌方不负责任的谴责,以及对安装乱收费、服务推诿等乱象的不满。
当消费者购买一件商品时,他们购买的是一个包含产品和服务的整体体验,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分辨这背后复杂的商业漏洞。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更应呼吁消费者提高警惕,要求安装人员增强安全意识,同时希望监管部门能加强行业管理,促使企业更加良心负责,从而减少类似悲剧的发生。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