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1934年春天,有一群人抵达了远东的边境小城比罗比詹。
他们下车的那一刻,大多穿着单薄的外套,脚踩泥泞,站在一片尚未开垦的冻土上发愣。
站在队伍前列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犹太铁匠,名叫列夫·莫伊谢耶维奇。
他看着四周,低声说了一句:“这就是‘我们的地方’?”那语气里没那么多失望,更多是疑惑。
不是他们自己选的这块地。
是苏联政府选的。
那时候的苏联,正值民族政策“实验阶段”。
中央想出一个主意——给犹太人划个地方,建个自治州。
搞点农业,建点学校,出份报纸,用意第绪语。
听起来像模像样的民族复兴计划。
但地点选在了比罗比詹——黑龙江边上,靠近中国,冬天零下三十度,夏天全是蚊子和沼泽。
为什么偏偏是这儿?说到底,是考虑了太多“战略因素”——地广人稀,不容易闹矛盾;又能巩固边疆,防着中国那边出什么乱子。
看地图挺合理。
可真正要人去住,问题就大了。
最早的一批移民,大多来自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等西部地区。
很多人原本是做小买卖、手艺活的,和种地八竿子打不着。
政府说要“改造阶级结构”,让他们学种庄稼。
可谁都知道,这听上去容易,真干起来不是那么回事。
说起来,苏联对犹太人的态度,一直挺复杂。1917年革命以后,沙皇时代对犹太人的限制取消了,定居区也不复存在。
从纸面上看,是“民族平等”了。
但现实并不乐观。
到了20年代中期,犹太人失业率特别高,很多人没办法维持基本生活。
城市工作不好找,农村又没地种。
于是,政府才开始搞“犹太农业移民计划”,比罗比詹就是这个计划的终极版本。
第一批人到那儿的时候,条件非常差。
没有像样的房子,只有简易木棚和帐篷。
水源在几公里外的阿穆尔河边,去一趟得走两小时。
土壤是酸性的,种什么都长不全。
夏天一到,蚊子成群,能把马叮死。
冬天冷得厉害,铁锹都冻得拿不动。
有人晚上睡一觉,早上脚就冻坏了。
这不是生活,这是流放。”有个叫鲁宾的教师在给莫斯科亲戚的信里写过这么一句。
但不是所有人都抱怨。
有人真想在这儿扎根。
比方说当地剧团的女演员艾达·拉宾娜,她自愿申请来比罗比詹。
她说,“这里虽然荒,可是我们能讲意第绪语,能演犹太剧,我愿意待。
剧团的确办起来了,还有报纸《比罗比詹星报》,意第绪语出版物、学校、集体农庄——一切像是正慢慢走上轨道。
到了1935年,犹太移民人数超过1.4万,占了全州人口的四分之一。
可没高兴几年,风向就变了。
1937年,大清洗开始。
比罗比詹的犹太干部、教师、文化工作者陆续被捕,罪名各式各样,有的被说是“民族主义者”,有的被指控“通敌”。
最早推动这项计划的领导人,后来也被拉去审查。
剧团停演,报纸停刊,很多人悄悄离开。
我来是为了建设,不是为了挨抓。”剧团指挥塔尼娅·布鲁姆在一次内部会上说完这句话后,第二天就被调走了。
后来再也没人见过她。
战争期间,比罗比詹的年轻人纷纷参军,农场尽力供粮。
战后政府又试图重启计划,1946年运来一万多名犹太人。
可刚稳定两年,1948年“反世界主义运动”爆发,犹太文化再次遭到打压,书籍被清查,学校关停。
那批刚来的移民,很多没待满三年就走了。
1959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全州人口16.28万,犹太人只剩下1.42万。
这事儿从头到尾,问题就出在“脱离实际”四个字上。
比罗比詹自然条件太差,农业难搞。
政府承诺的支持没跟上,移民生活艰难。
而更致命的是,政治环境不稳定,文化空间又被反复压缩。
再加上1948年以色列建国,越来越多犹太人有了真正的“去处”。
比起比罗比詹,那里虽然危险,但属于自己。
到了70年代,苏联放宽移民政策,很多犹太人申请去以色列或美国。1991年苏联解体后,比罗比詹的经济也跟着崩了。
剩下的那点犹太人,能走的都走了。
现在城里还留着一座犹太会堂,一个博物馆,每年还办文化节。
老一代的人会去走走,看看当年留下的照片和剧本。
街上还能看到意第绪语的路牌,但周围都是俄语。
没人再讲那种语言了。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它:“希望之地”。
参考资料:
Mikhail Krutikov,《Yiddishland in the Far East: Birobidzhan and the Soviet Jewish Experience》,Indiana University Press,2019年。
Robert Weinberg,《Stalin‘s Forgotten Zion: Birobidzhan and the Making of a Soviet Jewish Homelan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年。
Nora Levin,《The Jews in the Soviet Union Since 1917: Paradox of Survival》,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8年。
Simon Dubnow,《History of the Jews in Russia and Poland》,Avon Books,1975年。
Soviet Census Reports,1959,苏联国家统计局档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