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相信吗?9 年前一笔看似不起眼的 27 万投资,如今竟飙升到 1047 亿市值!这不是童话里的财富故事,而是中国科技投资史上最震撼的现实 ——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用不到 30 万的投入,换来 38 万倍的回报,硬生生把一家初创公司推上了 A 股 "股王" 的宝座。
天才与体制的完美联姻
2016 年,当 31 岁的陈天石决定从中科院计算所辞职创业时,恐怕没人能想到这个决策会改写中国科技投资史。
这位 13 岁考入江西顶尖高中、16 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天才科学家,带着他的 AI 芯片梦想,与老东家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的产学研合作。
中科院计算所旗下的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出资 27 万,获得寒武纪 30% 股权;陈天石团队以 63 万认缴出资持有 70% 股份。
这个看似简单的股权结构,藏着破解科研成果转化难题的密码 —— 让创始人拿大头,用利益驱动创新,彻底摆脱了传统科研机构 "重研究、轻转化" 的桎梏。
要知道,这笔 27 万的投资仅相当于当时一个研究员一两年的工资。但正是这个 "小成本试错" 的决策,让中科院在 9 年后收获了千亿市值。
对比三四十年前联想创办时的体制困境,陈天石无疑生在了最好的时代 —— 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让科学家创业者既能背靠中科院的技术资源,又能享受市场化的利益分配。
资本裂变的时间魔法
寒武纪的估值增长曲线堪称魔幻现实主义。2016 年成立仅几个月,科大讯飞等机构就给出 4.8 亿估值,投前估值达 4.3 亿,中科院的 27 万已悄然增值数百倍。
2018 年美国对华科技战的爆发,意外成为寒武纪的 "加速器"。这一年,公司获得三轮共计 6.67 亿融资,估值逼近 50 亿;2019 年融资 39.3 亿,估值飙升至 221 亿。三年时间,中科院持股市值从 27 万变成 40 亿,完成了第一次财富飞跃。
2020 年科创板 IPO 更是让寒武纪一飞冲天,上市首日最高价达 297.77 元,市值突破 1190 亿。到 2025 年 8 月 28 日,寒武纪股价飙至 1595.88 元,以 6670 亿市值超越贵州茅台,成为 A 股第一高价股。即便 8 月 29 日股价回调 6%,1492.49 元的价格仍让其坐稳 "股王" 位置。
孵化模式的胜利密码
寒武纪的神话绝非偶然。翻看中科院的 "创业成绩单":联想控股年营收超 5000 亿,中科曙光市值 1300 亿,龙芯中科近 600 亿。这些企业共同验证了 "技术背书 + 股权设计 + 市场退出" 的黄金模式。
就像 40 年前中科院物理所王震西团队从 25 平米仓库起步,将钕铁硼永磁材料做到全球 90% 份额一样,寒武纪的成功本质是科研体制改革的胜利。
这种 "小额投资占小股" 的模式,既降低了科研机构的风险,又最大化激励了创业团队,更让国家科技资源实现了市场化增值。
如今,寒武纪 6000 多亿市值对应的 417 倍市盈率,虽引发关于估值泡沫的讨论,但也折射出全球资本对中国 AI 芯片的信心。
正如美媒观察到的,中国科技股正以 22% 的回报率吸引全球投资者,而寒武纪正是这场科技浪潮的最佳注脚。
从 27 万到 1047 亿,38 万倍的回报背后,是科学家创业精神的绽放,是科研体制改革的突破,更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
当我们还在争论 "科学家该不该赚钱" 时,寒武纪已经用事实证明:让创造者获得丰厚回报,才是科技创新最好的催化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