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山村缘何成为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所在地?
“关键一招”引发“山村蝶变”
从工业立村到农文体旅融合发展兴村,从丘陵山村到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所在地,地处胶东的山东烟台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凭啥?
答案是用好改革这“关键一招”。从2014年起,大户陈家村开始创新“统—分—统”经营模式,探索推进农业经营方式改革,走上了从工业立村到农业兴村的转型之路;2019年,招远市以大户陈家村为龙头,以改革为利器,带动周边13个村庄发展,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2023年7月,招远成为承担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建设任务的县市,大户陈家村被确定为主项目区……
一路走来,改革成效如何?招远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治峰这样概括:“大户陈家村改革以盘活农村‘三块地’资源为切入点,通过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盘活闲置资产、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乡村人才引育机制’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出一条‘党建统领—产权融合—农文体旅融合—集体增收—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路径,有效突破‘地从哪里来’‘钱从哪里找’等乡村振兴瓶颈,留住人才,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与活力。”
图片来源:招远影像
从改革破题,工业村成功探出转型路
作为村里的企业家、当家人,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1年的陈松海,从2014年开始就未雨绸缪,开始思考转型之路。彼时的大户陈家村,虽然三联化工等企业发展形势尚好,但势头已然趋缓。农业则完全是落后、兼业状态。“都是山岭薄地,种点儿玉米棒子、花生地瓜,收多收少全看天。”92岁的村民陈书明这样回忆。
1370口人,4481亩土地,这是大户陈家村最大的财富。经过两年的摸索,自2016年起,大户陈家村开始用活用好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平台,盘活土地资源,注入现代农业要素,在实践中逐渐蹚出了一条以“统分”二字为核心的发展路径:靠“统”汇聚合力,靠“分”激发活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何为“统—分—统”?第一步,由合作社统一流转本村土地,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现“建设规模化”“技术支撑智能化”,基础设施提升,水肥一体化上山,种植葡萄、苹果等高效作物;第二步,实行划片定价“分包”,推行家庭农场分包责任制,把园区划分为10~90亩的片区,以每亩两三千元的价格分包给有意愿的农户,实现“管理模式农场化”;第三步,合作社提供统购、统防、统治、统管、统销等专业化服务,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统一注册“大户庄园”商标,用品质可控支撑“营销品牌化”。
路径明晰,成效明显,大户陈家村自此走上“工农双强”发展道路,到2020年村集体农业收入达65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8万元。陈松海这样总结这一发展路径:“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瞄准土地资源分散阻碍生产力发展这一主要矛盾,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平台,以优化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为主线,以用活‘统分’二字为核心,盘活以土地为主的资源,吸引资金、人才、科技等要素落地,实现村社一体化发展。”
促改革深化,从“一村富”到“一片富”
2018年起,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发挥典型村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村庄发展,是一条现实路径。2019年,大户陈家村成了山东省首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13个村庄,开始以党建融合为引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以“三块地”改革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盘活更多乡村资源,释放更大发展活力。
在招远市委、市政府的谋划下,在大户陈家片区联合党组织的谨慎推动下,一条新的发展路径逐渐成形。
——坚持党建引领,推进产权融合。成立大户陈家村党建融合发展区,成立示范区联合党组织,形成推进合力。抓住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机遇,成立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摸清各村“家底”,再成立股份合作社联合社,在更大区域和更高层次上推进资源统筹。
——壮大主导产业,推进产业融合。推广大户陈家村“统—分—统”经验,盘活各村土地资源,构建新型农村生产关系,全力壮大水果这一农业主导产业。同时,漫山遍野的水果不仅带来甘甜,带来收入,还成为了风景,吸引来了游客,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持续深化改革,催生多种业态。适应农文旅融合发展需求,继续深入推进“三块地”改革,采用“入股、租赁、回购、置换”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建设用地等资源,催生酒店、民宿、餐饮、培训、赛事等新业态,打造徐家汇、新于里等农文旅发展综合体。
——承担国家试点,形成系统经验。自2023年承担全国改革试点以来,示范区坚持“5项单项改革”和“1项综合集成改革”协同推进,立足“三块地”改革优势,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搭建“地方国有公司+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共同富裕推进机制,协同推进乡村人才引育机制改革和优化乡村治理模式改革。
依靠“典型带动+改革驱动”,招远“一片富”成效显著。2024年,示范区内13个村庄平均集体收入达12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分别较3年前增长40%和30%。
图片来源:招远影像
推改革经验,打造更多“大户陈家型”片区
农民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赵鹤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先是在承包地改革中带头承包了10.5亩葡萄园,近年来年收入稳定在18万元左右,后又在宅基地改革中用自家老房子置换了一处二层小楼。“俺家这就算一步到位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了,城里人都羡慕咱。”赵鹤笑言。
走出赵鹤的美丽小院,来到大户陈家村北高处,但见远山如黛,近水如烟。遥看村内,一幢幢村屋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来此参加自行车赛事的队员,参加专题培训的新农人,与四方游客相聚在一起。近看脚下,设施化、智能化种植的葡萄,采用矮砧密植技术种植的新品种苹果等,连片规模已达1.25万亩。
如今,这样的连片振兴景象,在招远、烟台、山东,已然越来越多。“在涌动的乡村振兴大潮中,源自大户陈家村或经这里实践检验过的改革经验,渐成星火燎原之势,引发了更多‘乡村蝶变’故事。”刘治峰自豪地说。
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优化统分关系的经验,很快在烟台全市推广,并成为山东推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典型路径。党组织“强村带弱村”“跨村联建”等经验,山东省2022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议在此观摩,招远也成为2023年山东省“跨村联建”县域试点。目前,招远已组建联合党委173个,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兴、人才联育、服务联做、治理联抓,已建立15个具备“信息共通、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特点的“共富联盟”。
从一村振兴到一片振兴的经验,更是成为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主推路径。2023年以来,山东深刻学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村庄普遍散、小、弱实际,以区域相邻、功能相近、产业相连、配套相通的若干村为基本单元,推进连片规划、连片建设、连片发展,实现产业联动、设施联通、服务均等、治理协同,探索形成了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目前,山东已梯次建设片区1959个,覆盖行政村近2万个,约占全省行政村的40%。(记者 吕兵兵 吕璐芳 李嘉琪)
来 源 | 农民日报
看更多招远事
文末可以写留言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