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1990 年,米哈里撰写他的开创性著作《心流》时, 很少有人能预见到,30 多年后的今天竟有如此之多干扰注意力的事物,阻碍着人们获得心流。
当今时代人类的注意力与意识已很大程度上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发生了转移,这深刻改变了我们的诸多生活方式,包括如何思考、行动、交流、工作和娱乐等等。
回顾几十年前,例如在 20世纪 80 年代,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仅有一两个,并且我们主要与自己身边的人互动,仅在有时间时才打一两个电话。那时,我们大脑的放松时间远比现在多,因为可随时支配的刺激源要少得多。
在当今时代,我们主要通过二维屏幕参与活动、获取资讯和进行社交互动。无休止的外部刺激洪流几乎彻底消除了我们独自冥思的体验,导致精神熵增。我们的手机每天 24 小时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资讯,它们霸占我们的注意力,刺激我们的物欲,使我们无暇关照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受。这种数字刺激还会提供即时满足,导致潜在的成瘾行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使我们应接不暇,几乎再也体会不到何为无聊。
我们可以来看看数字化社会中典型的日常。很多人醒来后会立即查看手机,比如,查看工作邮件、朋友发来的信息、各类社交媒体平台推送的消息。如果没有其他事要忙,我们可以一整天都沉溺于手机中,我们会登录某个社交媒体平台,无意识的浏览,连刷数百条动态,稍不留神就从兴致勃勃变得麻木无趣。
在数字时代,好像我们可以随时轻而易举地沉迷于某件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然而,沉迷并不等同于心流——心流是一种整体、有意义的体验,它需要你发挥技能来应对某项挑战。
在《心流2.0》作者将这种在数字领域中自由随心地探索浏览的状态,称之为“微心流”,“微心流”确实存在一些心流特征,任务具有吸引力,但复杂度较低。 相比之下,“宏心流”体验则是一种更复杂、全面的体验,兼具所有心流特征,并带来自我突破。
现代社会对我们追求微心流更为友好,却不经意间限制了我们的宏心流体验。在复杂的宏心流体验中,我们沉浸于心流任务之中,无法随时待命,这意味着我们不会立即回复短信或电子邮件,也不会在电子设备收到通知时立即查看。这可能会令家人、朋友和同事不满,使他们觉得我们不可靠、不爱沟通,但我们需要花时间去体验全面的宏心流, 而不是陷在短暂的微心流里虚度一生。
那么宏心流与微心流存在哪些区别?具备哪些条件,才能激发宏心流时刻?
1.清晰的目标
要进入宏心流状态,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清楚自己在试图完成什么。这要是宏心流与微心流的区别之一。微心流时刻下的我们是没有明目标的,我们只是在信息洪流的刺激下,无意识的浏览播放。
体育运动之所以成为心流活动的典范,原因之一就在于比赛的目标很清晰:赢得比赛、投篮成功、完成传球等。烘焙也是如此:只要遵循食谱,你就知道何时大功告成。
清晰的长期目标提供了一条途径,可以让一个人持久地体验心流。例如,一名梦想成为医生的大学新生,知道在大学期间需要完成哪些必修课程,通过哪些标准化考试,然后提交医学院申请,从而能够进入医学院,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直至成为执业医师,才终于圆了自己当年的梦。在成为医生这一最终目标的指引下,每一个有助于实现该目标的必要任务,都可能成为他的心流源泉。
米哈里曾采访一位居住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的 62 岁女性, 她说自己最愉悦的体验是照料奶牛和打理果园:“从照料植物中 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我喜欢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这种感觉非常美好。”
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心流可能比较有挑战性,因为很多时候目标并不够明确。例如,我们可能知道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但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如何融入其中。要在职业生涯中体验心流,短期和长期 目标都需要明确,在理想情况下,这些目标需要既满足我们的个人需求,又符合组织的整体利益。
然而,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目标,达成它不会让我们感到快乐,也未必会带来心流。正如米哈里所说:“攀岩者需要努力向上攀登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倘若我的目标是坐在客厅沙发上保持活着,假以时日,我也知道自己实现了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并不会让我真正感到快乐。相比之下,历尽千辛万苦登上崖顶的攀岩者,在得知自己成功的那一刻却会欣喜若狂。”
你的目标必须具有某种内在的意义、有挑战性,且令人心生喜悦,这样你才可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获得心流。
2.即时反馈
目标明确之后,我们还需要获得即时反馈,从而判断我们是否在向着心中的目标迈进。然而,我们实现心流所需要的反馈,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在工作中给予或接受的反馈。后者通常来自外界——我们的主管。
心流体验中的反馈则是来自心流活动本身,它是在当下即时发生的。我们再拿吉他手举例。吉他 手在弹奏时之所以有心流体验,是因为他弹的每一个音符都提供了反馈:听到音符他就立马知道,自己是弹对还是弹错了,以及自己是否正在接近弹奏这首歌的目标。即时反馈让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全神贯注于手头任务,屏蔽其他思绪的侵扰,这使得心流更可能发生。
米哈里曾说:一名网球选手永远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把球打到对手的场地上。每次击中球,他都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棋手的目标同样也很明确:在对方得手前,将他的军。每走一步棋,他都可以算出自己是否距目标又近了一些。沿着垂直的岩壁向上攀爬的人,心里的目标非常简单:爬到山顶,不要中途掉下去。一小时又一小时过去了,他每一秒钟都会接收到信息,确认自己正在接近基本目标。
但是我们面临的一些工作任务,并不会提供我们所希望的那种即时反馈。假设一个销售人员正在为赢得一位潜在客户而准备一个 PPT(演示文稿)演讲,但他从未独立完成过这样的演讲。那么他在准备这个演讲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感到迷茫,不清楚自己的进展是否有效,这就会导致他陷入困惑、挫败,最终 垂头丧气。正因如此,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工作体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他们需要给员工提供足够的支持和反馈,赋能员工逐渐独立承担任务,并且对于最终成果有一个清晰的蓝图。
可以说,微心流之所以能占据我们这么多时间,正是因为这种数字刺激能提供即时反馈,即时满足。
3. 挑战与技能平衡
想要处于心流状态,我们的技能水平必须与活动所要求的挑战匹配。如果技能水平过高,活动中的任何行动机会都过于简单,就很可能导致无聊。例如,在工作环境中,如果一个业务熟练且能干的平面设计师被派去复印资料一下午,他很可能会感到无聊。 如果迈克尔·乔丹在其巅峰时期(或者哪怕是现在)和一个普通人一对一打篮球,普通人的水平带给他的挑战不足,那么可能会导致他极度无聊。
然而,如果挑战超出了我们的技能水平,那很可能是一个相当令人焦虑的经历。那将是普通人和乔丹一对一打篮球时普通人的感受。再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员工从没有公开演讲的经验,却在没有事先排练的情况下,被要求在全公司人 员面前做演讲,这也很可能是一个极度令人焦虑的体验。
这也是微心流与宏心流的不同之处l,微心流下的任务复杂性低,与我们本身具有的技能水平相差甚远,即使完成,我们也不会太大的成就感。而宏心流下的任务复杂性与我们的技能水平相当,是一种可以带来自我突破的健康状态的心流。
当然随着我们参与一项心流任务,我们的技能必然会提高,这将促使我们寻求越来越复杂的挑战,从而在该活动中继续保持心流体验。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提高技能以迎接挑战,从而使我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巅峰潜能,这就是我们的天性使然。
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反馈,技能与情境中的挑战相匹配,通过满足这三个条件,我们就有极大可能进入宏心流状态。
但是在注意力争夺时代,我们不得不承认,24 小时源源不断滚动的信息时刻想要霸占我们的注意力,刺激我们进入微心流状态,我们又该如何从这种循环中脱身出来?
在《心流2.0》中,作者倡议我们发现生活中的无聊时刻,拥抱这些无聊时刻。
作者说,我们需要创造一些安静的片刻,让大脑浮想联翩,因为只有在这种时刻,我们的大脑才会开始展望未来,帮助我们设定未来的个人目标,也就是研究者所谓的“自传式规划”。无聊会让我们有时间评估我们当前的状况,更深入地思考我们可能想要做出的改变,从而全面提升我们的人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能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缺乏挑战性,或者我们没有充分与我们所在乎的人培养友谊。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刻意寻求无聊体验,而是提醒我们拥抱生活中的无聊时刻,别总是完全避免无聊。例如,当我们在咖啡店排队时,在人行横道等待过马路时,或是在等人时,不必总盯着手机。日常生活中不乏这样一些时刻,我们需要保持强大的自律,才能在这样的时刻出现时,不至于本能地掏出手机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知名英国小说家尼尔· 盖曼曾对有志成为作家的人提出这样的建议:
灵感源于白日梦,源于漫无目的神游。遗憾的是,当今时代,我们真的很难感到无聊。我那 240 万推特粉丝随时可以带给我乐趣……真的很难感到无聊。我更擅长放下手机,去散个步,去试图找到一个让自己真正感到无聊的空间。于是,每当有人说“我想成为伟大的作家”时,我都会建议,“去感受无聊吧”。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在当下与不远的未来,数字体验里将不断充斥着转瞬即逝的微心流体验,这些片刻尽管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快乐时刻,但终究无法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实际效益。若想拥有最终能带来自我蜕变的心流体验,或许关键在于允许无聊的时刻出现,因为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得以反思过去,构想未来,并最终开辟一条通往自我实现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