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军阀马步芳将一颗用酒精浸泡的头颅送往国民政府邀功。此后近八十年,这颗头颅不知所踪,直到2015年,才终于被亲人找到。
头颅的主人叫董振堂。1895年,董振堂出生于河北省新河县一个贫苦农家。22岁那年,他考入保定军官学校。天资聪颖的他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常人需五年修完的课程。
毕业后,他加入冯玉祥部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董振堂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北伐战争中屡建战功,迅速升为师长。
可惜好景不长。
1927年,国民D发动“四一二”事变,大肆残害我党人士,随后又将矛头指向各路军阀。
冯玉祥兵败后,其部队被蒋介石收编,董振堂所在的第二十六路军也在其中。
之后,二十六路军被迫参与对红军的第三次“围剿”,结果失败。蒋介石撤走其他部队,却唯独将他们留在宁都这座孤城驻守。
这支部队多数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气候,许多士兵染上重病。而蒋介石却因先前“围剿”不力,对二十六路军怀恨在心,故意拖延药物补给,导致数千士兵病逝。军队内部对蒋介石的不满日益加剧。
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二十六路军主动请缨抗日,却遭蒋介石强行压制,甚至还派兵监视阻挠。
终于,全军1.7万名官兵愤而起义,撕毁国民D党旗、摘掉帽徽,毅然加入红军,整编为红五军团。
蒋介石对此勃然大怒,尤其对董振堂恨之入骨。
1937年初,中央为打通宁夏—甘肃通道,争取与苏联联络,决定攻占甘肃省高台县。董振堂率3000余人,在平均每枪仅13发
子’弹的极端劣势下,仍顽强击溃马步芳守军,成功拿下高台。
他还收编了300多名民团士兵,壮大“抗日义勇军”。
但马步芳不肯罢休,勾结国民政府,调动2.5万兵力疯狂反扑,将高台县重重包围。
董振堂一面部署关口防御,重点把守东、西两处制高点;一面动员全城铁匠昼夜赶制大刀长矛,以弥补武器短缺。
1月5日起,马家军发起强攻,尤其猛轰两个高地,却屡遭击退,伤亡惨重。
久攻不下,马步芳部队使出毒计:他们在高地下方堆满干草木柴,点火焚烧,再以重炮猛轰。最终,我军两处制高点相继失守。
形势危急,董振堂决定突围,并已选定路线。然而就在这时,他收到军政委黄超的急信,严令“坚守高台”。
董振堂选择服从命令,动员将士浴血奋战,誓与高台共存亡。
1月20日,马家军发起总攻。董振堂率部死战到底。不料先前收编的民团中有人叛变,偷偷打开城门,敌军一拥而入。
红五军团弹尽粮绝,寡不敌众,最终全军覆没。
生命最后一刻,董振堂仍虚弱地催促战友:“你们快走!别管我!我不行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那年,他年仅42岁。
残忍的马步芳部下割下他的头颅,悬挂于城头示众。更令人发指的是,马步芳将头颅用酒精浸泡后,送至南京向蒋介石请功。此后,董振堂的头颅下落不明。
家人苦苦寻找近八十年未果。
1983年,董振堂的妻子去世。儿子只能赴高台县捧回一抔黄土,与母亲合葬,象征父子团聚。
直到2015年,董振堂的次子董用威已是91岁高龄,才得知父亲头颅埋于西宁市中山医院附近。老人拄拐赶至现场,泪流满面:“父亲,我终于找到您了……”
英雄终得归处,可慰英灵。
叶剑英元帅曾为董振堂赋诗:
“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
袁鹤沙曾经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
历史,终究没有忘记英雄。
78年的寻找,78年的守望。从高台城头那缕不屈的英魂,到儿子手中那抔沉重的黄土,再到最终跨越世纪的魂归之处——这是一场关于忠诚、牺牲与铭记的漫长旅程。
董振堂将军和红五军团的血没有白流。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理想,在今天照耀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正如那句话:“高台巍巍,见证男儿铮铮铁骨;岁月流转,不灭英雄赫赫功勋。”
他们为我们拼尽了最后一颗子’弹,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
致敬董振堂!致敬所有为新中国的黎明而永远长眠的英雄!
幸得文史相依伴,从此阡陌多豁达
愿同频的人,都能在这里相聚,感谢您的阅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