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背后,是中国空军18年来“减量提质”的战略转型,一支曾经以歼-6、歼-7为主力的空军如今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空中力量。
2007年,中国空军还装备着700多架歼-6战斗机——这款基于50年代末米格-19的机型,即使在当时最新改进型,也难以适应现代空战需求。
再加上超过1000架的歼-7、歼-8系列战机,以及400多架强-5攻击机,中国空军当时拥有超过2000架老旧战机,而现代化的四代机仅有不到300架。
01 昔日困境:规模庞大,战力堪忧
2007年的中国空军,表面规模庞大,实际战力不足。当时空军装备序列中,歼-6、歼-7、歼-8和强-5这“四大主力”占总装备量的70%以上。
真正具备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战机寥寥无几——只有90年代进口的70多架苏-27系列、100架苏-30系列,以及100余架国产歼-11A和少量刚刚定型的歼-10A。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空军在2005年已开始量产F-22A隐形战机,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就展示了B-2A隐身战略轰炸机和AIM-120中距拦射导弹的威力。
02 艰难转型:淘汰老旧,装备新生
转机发生在2010年后。中国空军毅然淘汰老旧装备,5年内722架歼-6全部退役,强-5退役288架,歼-7退役204架,歼-8退役77架。
到2012年,中国空军战机数量急剧下降到1425架,相比2007年减少了1275架。这种规模的大幅缩减,体现了中国空军“减量提质”的决心。
同时,国产新型战机开始批量服役。歼-10A、歼-11B两种战机的生产量逐年增加,先后生产了超过700架,成为2010年代初期的主力机型。
03 质变时刻:四代半与五代机登场
2016-2017年是中国空军质变的关键节点。歼-16、歼-10C和歼-20三种先进战机先后定型,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
其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是2017年歼-20的服役。这款国产隐身战机的生产速度和技术突破,使中国成为除美国外唯一拥有大规模重型隐身机群的国家。
到2025年,中国空军已经拥有包括歼-20隐形战斗机、歼-16多用途战斗机、歼-11B/BG战斗机、歼-10C战斗机和少量歼-35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2284架先进军机。
04 现有实力:精干高效,体系完备
2025年的中国空军与2007年相比,战机总数减少了约500架,但战斗力却实现了指数级增长。
目前,中国空军拥有超过1500架四代/五代机,其中歼-10、歼-16等四代半战机超过500架,加上升级后的200余架歼-11B,总数达800架,成为全球列装四代半最多的力量。
更引人注目的是,歼-20隐身战机数量已达200-250架,超过美国F-22A,成为全球最大的重型隐身战斗机群。
05 体系作战:超越单机性能的协同力量
中国空军的现代化不止于战斗机。装备更新后,飞行员训练水平、作战思路和指挥体系都发生了全面进化。
空警-500预警机可以侦测278公里外的隐身目标,相当于提前半小时看到对手的动作。运-20和运油-20组成“空中高速公路”,让中国空军能飞越第二岛链执行任务。
“忠诚僚机”攻击-11等无人机能够配合有人战机作战,甚至自己判断目标、协助作战。歼-20不再是“单挑王”,而成了“空中指挥官”。
06 未来展望:六代机与全球领先
中国航空工业坚持“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战略。在歼-35量产的同时,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
中国已经率先完成歼-36、歼-50两款第六代战机的首飞,走在了世界前列。轰-20战略轰炸机也在加紧研发。
这些新型飞行器的研发和应用,可能将使中国在未来空中竞争中取得更大优势。
未来十年,中国空军还将推进第六代战机、智能无人机集群、太空协同作战等新型作战概念。
美国国防大学报告指出中国空军“更强了”——战机数量减少,但战斗力提升,标志着中国空军从“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
这支力量不再局限于家门口巡逻,而是能飞越第二岛链的多域作战部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