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捡大漏”的故事,现在再说起来,已经没什么人信了。很简单,因为他们还是“老套路”:只有拍卖行才能创造“漏”,在民间就是不值钱!
听起来像一场荒诞的梦,可它偏偏就发生在现实中,还被人说得有鼻子有眼。
圈内传出的故事是这样的,前些年,福建莆田黄石镇的一次拆迁,老房子一栋接一栋地倒,灰尘弥漫之间,偶尔也会有点老东西露出来。有个古董贩子听说某户人家有只黄花梨笔筒,就赶去看货。
![]()
笔筒很快谈成,他倒是在墙角瞥见一尊落满灰的瓷造像。白乎乎的,不怎么起眼。
卖家似乎也没把它当回事,只觉得占地方,随口说:“喜欢就带走,再加400块,算是买笔筒的赠品。”贩子也没多想,觉得四百不算什么,顺手就捎上了。
回去之后,他越看越觉得这东西有点年份,但又拿不准,就找了个圈里人帮忙看看。对方瞄了几眼,轻飘飘扔来一句:“仿的,不值什么钱。”
贩子心凉了半截,只想赶紧转手。他在网上挂了3000块,还拍了段小视频,指望着能回点本。
![]()
可谁知道,这段视频偏偏被几位懂行的看到了。有人私信问细节,有人直接开价,价格越抬越高。
这时候贩子才反应过来,自己可能捡到宝了。他赶忙撤下视频,联络拍卖行,送拍、鉴定、上拍……
一系列操作之后,这尊被鉴定为何朝宗的德化窑达摩坐像,出现在了北京中贸圣佳2023年的春拍场上。
最终落槌价加佣金,1207.5万!
![]()
很多人一听这数字就笑了。这种没根没源、没有传承记录的东西,怎么就能拍出这种价钱?不是你们自己强调的“传承有序”吗?
还有人说得更直白:这不就是编故事嘛!几十年了,套路还是一样。
但真正的问题是:谁在卖?为什么买?
有人说,这行当里最不值钱的就是“故事”,最值钱的也是“故事”。一尊原本身份模糊的造像,进了拍卖图录,经过专家鉴定、流传考证,再配上几页学术分析,仿佛就镀上了一层“金身”。
哪怕它最初来自拆迁废墟,哪怕它曾被400元随手卖掉。
![]()
事实上,这类“捡漏”传说之所以能一直流传,是因为它同时满足了两种心理:一种是普通人幻想一夜暴富的梦,另一种是老玩家对行业内部操作的想象。
而拍卖行,恰恰站在这个梦与现实的交界线上。
他们有能力为一件器物重建身份。比如这尊达摩坐像,被判定为明代瓷塑大师何朝宗的作品。这位大师的东西存世极少,一旦被认定是真迹,市场价值自然惊人。
而拍卖行提供的不仅是一个交易场所,更是一套话语权系统:学术背书、流传经历、收藏价值分析,甚至包括图录上几行优美的描述文字。
![]()
这一切,都在默默回答一个问题:它为什么在民间这么便宜,一旦上拍就这么贵?
当然,我们也不能像网友那样太快下结论,认定这类天价成交都是洗钱或假拍。艺术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不透明,被情绪驱动的地方。
真正值得思考的或许是,其暴露了古玩行业最原始的诱惑与最现实的操作之间的落差。
普通观众,只能远远看着、猜着、说着,却始终触不到真相。
![]()
他们从不直接说“这东西很贵”,而是娓娓道来其历史底蕴、艺术价值,让你觉得不掏钱都对不起传统文化。
至于是真传承还是讲故事,那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人信,有人买账。
这拍出天价的前提就是有“权威背书”,而在民间,它只值400元。
它的规则就决定了,民间的东西再好,在一个完全没有公平的鉴定机制面前,一切都是虚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