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陈伯达从第四把交椅上摔下来,软禁在北京的日子

0
分享至

我们把历史的时间拉回到1970年的8月。

从1970年的8月23号到9月6号,这段时间在庐山召开了中共九届二中全会,这成了陈伯达仕途命运的转折点,也成了他的仕途终点。在这之前,他的地位是第四号人物,而如今的境况却大为改变,他一下子就成了全党批判的对象。

“批陈”的浪潮从庐山上,迅速蔓延到了全国。



从庐山下来后,陈伯达回到了北京,他闷闷不乐的回到北京地安门大街米粮库胡同的家里。

这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曾经是李克农上将的居所。陈伯达搬进来之后,因为怕冷,就修了一个玻璃走廊。

之前,他住的地方进进出出的人挺多,而如今时过境迁,陈宅门口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了。

这个嗜书如命的大秀才,此刻不许走出家门,也不许往外打电话,就连他的秘书也是如此。毫无疑问,陈老夫子失去了行动的自由。

这个嗜书如命的大秀才,只好一头钻进书房,原本想着在书房能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哪晓得,那一行行字压根看不进去,高墙外头正刮着“批陈”的浪潮,而高墙这头,被批之人看似平静,内心实则忐忑不安。

这个嗜书如命的大秀才,不抽烟、不喝酒,就连像样子的衣服都没有几件。他的那些稿费,几乎都花费在了买书上。就连他的家里,还特意修了一个书库。这书库里面装满了他的个人藏书,有三万多册自然科学书籍,还有三万多册社会科学书籍。除此之外,他还专门腾出一间屋子,用来存放那些珍贵的线装古书。

这个嗜书如命的大秀才,此刻是半点看书的心思都没有了。

他心里此刻只有一股强烈的愿望,那就是见见伟人。

他一次次给伟人的秘书徐业夫打去电话,想求见主席。但是,得到的回复要么是“正忙着”,要么是“已经休息了”。总之,就是没空见他。

虽然他晓得这是婉拒,但内心终究还残留着一丝的侥幸。毕竟,他曾经在伟人身边工作多年。

回北京后,有几个晚上,到郊外散步,为的是排遣自己的苦闷。后来,得到通知,不要再出去,国庆节将至,怕遇见外国人.......
——来源:《陈伯达传》.第11页.叶永烈.著.

那时候的陈伯达,其实已经是被禁闭在北京的家里了。

起初,他想保持着乐观和平静的心态。但似乎这是做不到的,随着日子的推移,内心那股不安逐渐抬头,逐渐蔓延上了心头。那股子愁绪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以至于他感到了绝望。

有迹象,是要逮捕送监。我感到绝望,托那位管药的同志:在要实行逮捕时,请他设法把一批安眠药给我。我这样一说,他不愿意出事,把药都退给医务所了。
我的确不想坐自己的监。
——来源:“陈伯达书稿”.

他这里所说的“自己”,指的是:自己人。



1970年10月18号,这一天,陈宅原来的警卫都被调走了,新来的警卫是8341部队。意思很明白了,表明这是就地对他实行监禁。

1981年的1月25号,他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刑期就是从1970年10月18号这一天开始算起的。到1988年10月17号,他的刑期结束,不多一天,也不少一天(1981年8月下旬,他被特批保外就医)。

也是在同一天,他的两个秘书(王文耀、王保春)也失去了自由,这两个秘书被押送去了北京政法学院。

也是在同一天,陈伯达的那些待遇都一并取消了。譬如不再配有轿车:那辆黑色的红旗车、还有灰色的吉姆和褐色的伏尔加。他的司机于子云,也被拘押了。还有陈家的女工、保姆也在同一天被拘押。

谁能想得到,在四年前,在1966年8月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还是名列第五的人物;1967年的年初,他一跃成为第四号人物,稳坐第四把交椅。哪晓得,仅仅才过去不到四年的时间,这个第四号人物的境遇完全不一样了。

陈伯达也算是陈家这么几代人里面,爬上的位置最高的一代了。

很多人都不晓得,其实他的本名是“陈声训”,他还有一个哥哥叫陈声诜。

上私塾的时候,先生给他改了名字,叫陈建相,字尚友。陈伯达去世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现场的名字挂的是“陈建相”,以至于来往的路人也不晓得,这居然是鼎鼎大名的陈伯达。

这“声”是按照家族辈分给的,也就是“世振家声,云曼肇祥”;而私塾先生给取的“相”,是按照全乡的排辈给的,即“金玉其相,忠信为宝”。

陈伯达的这两个名字——“声训”和“建相”分别是按照家谱和乡谱给取的。

早年间,陈伯达的诸多文章还有家书,署名“声训”、“生训”、“尚友”。

而路人皆知的“伯达”其实是个笔名,是怎么来的呢?

他20岁出头的时候去莫斯科求学,在留学期间看了一部电影,名为《斯巴达克斯》。他非常崇拜这个古希腊的起义英雄,故而就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巴达”。为了和中国人的名字更像一些,就改成了“伯达”。

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想到,“陈伯达”这个笔名既成了他的名字,成了他的一个符号。

据他晚年回忆,第一次使用“伯达”这个笔名,大约是在1934年的时候。那时候,他在北平。

在陈伯达的回忆里,他的启蒙老师是父亲陈其潜。

他对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因为在八岁的时候,父亲就病逝了。父亲作为家乡的私塾先生,对别的学生要求比较宽大,但对儿子的要求很是严格。在学业上要是稍有懈怠,父亲就会打他。

他记得有一次,父亲打得很凶。

晚上,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小心翼翼的擦拭着儿子的伤痕。看到儿子伤痕累累的身体,母亲不由得潸然泪下。那一晚上,在母亲的怀抱里,他慢慢的睡着了,很安心。

父亲去世后,也不能断了学业。

陈伯达就去了伯父创办的私塾上学。那年月,学费也不便宜,一年三元钱。

新的私塾老师是个老秀才,姓贺。

和父亲的教学方式比起来,陈伯达觉得贺老师的教学方法好了许多。贺老师不鼓励死读书,他会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读,懂了以后再背诵。

在贺老师那里学习了三年,陈伯达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年之后,伯父也没钱了,私塾也就关门了。

陈伯达只好去梅山小学就读。



那梅山小学是由一间破庙改建而成,很简陋。之前呢,附近三个乡的老百姓们经常来烧香,攒了些钱,这才把庙改成了小学。

这小学是陈伯达的二伯父创办的,大伯父也是这小学的老师。可见,陈家对教育是很重视的。

长到15岁,陈伯达就去考中学。

那年月,很多家里贫穷的学生,基本上都是选择报考师范学校,因为师范学校大多是不收取学费的。陈伯达报考的是泉州师范学校,可惜没有考上。后来他又去报考集美师范学院。虽然他的国文功底深厚,但是算术却拿了个零蛋。毕竟他之前都是在旧式的私塾读书,压根没有学过算术。

也得亏他的国文功底深厚,发榜后,他的名字在候补生的最后一名。

可惜,他不晓得这候补生是啥意思,以为“候补”就是不能入学的意思。他也没有去询问,就这么懊恼的回家了。后来他才晓得,原来这“候补”也是可以入学的。

没得办法,他只得第二次报考集美师范学院了。

和上次一样,考国文科目他是得心应手,遇到算术就愁了。

那天考算术,他从中午走进考场,一直到了傍晚六点,他一道算术题都没写出来。

监考老师心也善,让他别着急,先去把晚饭吃了,吃完再来写。

有个同乡学子告诉他,应该怎么做算术题。陈伯达认为这样做不光彩,于是乎,吃过晚饭走进考场,到了晚上八点多,他还是交了一张白卷。

原以为,这次肯定是没戏了。

哪晓得校长看过他的国文卷子之后,觉得这学生不错,哪怕他算术是零分,还是给录取了。当然了,名次在最后一名。

就这样,陈伯达顺利进入了集美师范学院就读。

如果用现在的学历来衡量的话,这学校属于是“中专”,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故而,晚年的陈伯达也会自嘲,说自己的学历只有中专。

在学校读了两年半,陈伯达毕业了。毕业的时候,他只有17岁。

毕业后,他就回了老家惠安,当了一名小学老师。教了一个学期,一个同乡介绍他去了厦门教小学。

18岁的他来到厦门之后,变得异常的忙碌了。

那时候,他在三四所小学兼职,来回奔波,教的科目也很多,国文、英文、美术,甚至还有他之前畏惧的算术。

也是在在这段时间,18岁的他喜欢上了诗歌。

那时候,他的偶像是已经声名鹊起的郭沫若。他捧着郭的诗集《女神》,一遍一遍的阅读,对这个大诗人,他是崇拜得不得了。他拿起笔,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是自己读《女神》的读后感,寄去了上海(郭住在上海)。

没过多久,郭回了信,让他这个粉丝高兴得不得了。



陈伯达把自己写的诗《秋风歌》寄去了上海,又收到了回信。尽管两人相差了12岁,但这书信的一来一回,也建立了友谊。1958年,郭沫若重新入党的时候,陈伯达还是他的介绍人。

那时候的陈伯达,也就18/19岁的样子,还是一个沉浸在诗歌里面的一枚文学青年。谁又能晓得,这个文艺青年往后,会凭借着手中的笔杆子,一步一步的走上历史的大舞台前面,一跃成为新中国的第四号人物。

而他的祖父辈们,虽然也有中过进士的,但大多也就到了秀才,后续也都没有走上仕途,而是在私塾当一名普通的教书先生。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陈伯达这一代,也算是实现了阶级的跨越。可惜,辉煌来去匆匆,高光也是昙花一现。如今,陈家的书香气依旧,只不过回归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罢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贱议你读史 incentive-icons
贱议你读史
一个说历史的老腊肉
2731文章数 1093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