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淄博,暑气未减。位于高新区四宝山街道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龙窑已成为传统文化的“新地标”。500件出自龙窑的陶艺作品泛着窑变的光泽——既有孩童捏制的卡通陶罐,也有村民创作的创意摆件,更有大师手作的精品瓷器。参观者的惊叹声里,谁能想到,半年前这里还是一处闲置厂房?
从“普通村落”到“国际艺术村”,从“文化输血”到“自我造血”,朱家庄的蝶变,藏着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这场以非遗为笔、书院为纸、产业为墨的实践,不仅让古老技艺在群众手中重焕生机,更让村民捧起“文化饭碗”,蹚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产业富村”的特色路。
文化破圈:从“非遗沉睡”到“指尖生金”
“无名指蘸釉料点花根,食指中指晕开渐变,牡丹就得有这灵动劲儿。”8月29日上午,在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源创工作室里,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源源的手指在瓷胎上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立体牡丹便“绽放”其上。身旁,三名村民正跟着临摹陶艺画作《丰收》。谁能想到,三年前,这3名学员还是对陶艺一窍不通的家庭主妇,如今靠做陶艺手工,已实现小额创收。
朱家庄的文化觉醒,始于“非遗+书院”的碰撞。2016年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源源等20位艺术家陆续入驻,被聘为“荣誉村民”;社区同步打造“薪火文化书院”,先后建设朱家庄陶艺研学中心,新建15米长的“复兴窑”——这座全国名列前茅的现代柴窑,成了非遗传承的“新课堂”。
“不是把非遗当‘古董’,而是让它变成能赚钱、能传承的活技艺。”朱庄社区党委书记朱乃成的思路很清晰。书院开设陶艺班、刻瓷课,村民从“看热闹”到“动手学”,目前已有50余名村民成长为陶艺手艺人。张源源工作室的陶琉“大闸蟹”、“蛇来运转”陶瓷盘等文创产品,每件售价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且在作品外包装上标注“朱家庄文创”品牌。
产业造血:从“单点创收”到“生态闭环”
“这大闸蟹做得太像了,我得买两只回去当摆件!”游客陈新刚拿着陶琉“大闸蟹”爱不释手——在朱家庄的文创市集上,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2025年3月,“乡村好时节・游购乡村”创意市集开幕,陶瓷、非遗、文创产品集中亮相,周边张店、桓台等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仅5天就带动销售额超5万元。
文化的“热度”,正在转化为经济的“增量”。朱家庄构建起“文化+文旅+农业”的产业生态闭环。
2025年春节假期,朱家庄国际艺术村接待游客超2300余人次,25户民宿、8家特色餐馆全部满房,直接创收10余万元;即将启幕的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更吸引中、美、希腊等10国70余位陶艺家参与,配套的啤酒音乐节预计拉动消费超30万元。
此外,百亩“朱家庄艺术农场”划分200余块30平方米的共享菜园,年租金收入10万元,租户不仅能体验农耕,还能吃到自己种的无公害蔬菜。“一家人周末来种菜,比逛商场有意思,收获的蔬菜端上餐桌,获得感满满。”租户王先生说。
人才扎根:从“外来引领”到“内生驱动”
“摸着陶土做手工,比打游戏开心多了!”12岁的朱浩然捏着陶杯,脸上沾着泥点却笑得灿烂。在朱家庄,像他这样的“小陶艺家”有近百名。为此,朱家庄国际艺术村的陶艺研学中心针对不同年龄段开设启蒙班、进阶班,甚至为老年人成立书画社、合唱团、陶艺社,让文化传承“不分年龄、人人参与”。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朱家庄打破“外来大师单打独斗”的模式,形成“大师带徒+高校合作+村民创业”的人才培育体系。引入淄博徵羽乐器收藏馆,为其提供500平方米新馆舍,打造乐器研学基地,预计年接待学生1.5万人次,带动音乐文创产品销售增长40%。
“以前觉得艺术是‘阳春白雪’,现在才知道,我们也能靠手艺吃饭、靠文化致富。”一名村民说。
治理升级:从“行政推动”到“文化凝心”
“村里要改造龙窑,我第一个报名支持。”村民朱先生称,在朱家庄,“文化”不仅是发展的引擎,更是治理的纽带——社区推行“党建引领+文化书院+网格积分”模式,将参与文化活动、维护公共设施等纳入积分,777户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建设,形成“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氛围。
这种“文化治理”的思路,让朱家庄从“村”变“社区”后依然充满凝聚力:2023年,朱庄改为城市社区后,依托“薪火文化书院”打造全民学习平台,围绕幼、青、老全年龄段开展活动;建立“文化资源库”,整合20位大师、18处工坊,实现文化项目“自我造血”。
如今的朱家庄,早已不是昔日的普通村落:处处透着艺术气息,陶艺工坊里传出拉坯声,共享菜园里满是劳作的身影,先后获评“省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首批示范单位”。
文化为笔,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龙窑的余温尚未褪去,国际木火节的筹备已进入倒计时。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将在这里共燃窑火,让古老的制陶技艺与世界对话。
朱家庄的实践证明,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一村一品”的深耕。当非遗文化唤醒乡村的内生动力,当村民成为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主角,“文化输血”就能变成“自我造血”,乡村就能走出一条既有“文化味”又有“烟火气”的振兴路。这,或许就是朱家庄给万千乡村的启示。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培 通讯员 王婷婷 王冰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