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谭余险些误杀陈毅,当时他抓了陈毅,关押了三天才释放,虽然是误会一场,但在一般人眼里,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然而,陈毅并未责怪谭余保,反而很欣赏他,并在临终前嘱托王震要照顾他,毛主席也客观地评价他粗中有细,革命信仰没有问题。
谭余保是有名的游击司令,与许世友合称“南谭北许”,功夫十分了得,没想到也是个细心人。
那么,谭余保为何要杀陈毅,陈毅又是如何脱险的,他最终结局又如何?
01
谭余保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899年出生,他小时候读过小学,但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最终回家当了农民。
1926年,谭余保开始参加湖南的农民运动,第二年入党,此后长期在湖南基层从事革命,朱毛上井冈山建立根据地时,他全程参与了,后来在茶陵组织暴动,开始频繁参与军事活动,并逐渐成长为一名游击运动专家。
中央红军长征后,谭余保留守后方,参与组建了湘赣边游击队,在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期间,他建立了赫赫战功,对革命的贡献非常大。
追溯那段历史,有人会发现,红军当中其实隐藏着不少高手,最有名的当属许世友,他参军入伍前曾在少林寺学功夫,习武八年,武功出神入化,人送外号“许和尚”,良好的武术功底是他日后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因为这一缘故,有人把许世友叫做“少林将军”,也有不少人把他跟谭余保并称“南谭北许”,可见谭余保同样功夫了得。
谭余保之所以名气小,是因为他常年在地方工作,参与的战役少且不知名,这一点他当然比不上许世友,1955年许世友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却没有军衔,但这不代表他的贡献比别人少,毛主席曾评价他为“中国真正的农民领袖”。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就曾长期从事农民运动,取得非凡的成就,却说余谭保才是第一人,可想而知余谭保做了多大的贡献。
谭余保在湖南时,长期遭受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却没有一次抓到他,他的功夫起了很大作用。
谭余保学的是武当功夫,他从小就拜在一个叫做彩凤的名师门下,彩凤初见他时,认为他骨骼清奇,便马上收为徒弟,并将毕生所学传授给他。
后来,谭余保就成为了武术大师,据说曾有十几个大汉挑战他,他竟然全身而退,国民党地方反动派抓不着他就可以理解了。
将谭余保和许世友合称为“南谭北许”,听起来显得有些江湖气,其实两人都不是江湖人,武功只是防身杀敌之用,他们的正事是干革命。
熟悉谭余保的人回忆说,他人高马大,常年板着脸,天不怕地不怕,湘赣当地都说“小鬼见了(谭余保)要让道”,从他身上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程咬金的武夫气质,但与程咬金又有所不同,那就是他粗中有细。
02
从作风而言,谭余保也不是传言所说的“侠肝义胆,仗剑天涯”,他确实像侠客一样嫉恶如仇,做人做事都带着一股狠劲,但这种狠劲又是建立在以革命为先的基础上。
红军长征的时候,谭余保熟悉地方,被留下来打游击,他服从组织安排,还将手上掌握的枪支弹药和粮食全部送给参与长征的红军,自己则白手起家,重新拉起一支革命队伍,这其中的苦与累只有他自己知道。
与长征一样,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也是无比艰苦的,敌人派了十倍乃至数十倍的兵力来围剿,逼得谭余保只能带着游击队员走进深山密林打游击,但依然损失巨大,还要面对缺衣少食和武器弹药紧缺的困境,甚至是同志和亲友的背叛。
为了革命,谭余保的家人也受到牵连,他的父亲被国民党反动派捅死在水沟,妻子、儿子和一个女儿也被打死在山上,唯一存活的是他八岁的小女儿。
都这样了,谭余保的革命信仰却没有动摇,因为他知道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
早在1926年的时候,谭余保的亲姑妈刁难乡邻、抹黑革命,他便选择与姑妈一刀两断。
队伍中出了叛徒,谭余保同样不手软,他的同志彭克胜、徐德甫叛变投敌,竟然将敌人引到根据地,他二话不说,当即将二人抓住枪毙,连解释和求饶的机会都没给他们,可见他对叛徒已经到了“宁可错杀,绝不放过”的地步,倒不是说他无情,而是他把革命和信仰看得很重。
谭余保身上这股狠劲,当地小孩听到他的名字都被吓哭,他却不以为意,只说“叛徒比敌人更危险”,正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叛徒往往伤人最深,他深知这个道理。
当然了,一个成功的革命者,往往还需要有头脑,要胆大心细,要学会研判形势,谭余保就做得很好。
1935年冬天来临后,湘赣边300多位游击队员的补给成为问题,谭余保忧心忡忡,决定去茶陵老家钓一只“肥羊”。
谭余保所谓的“肥羊”名叫周纪勋,是茶陵的大资本家和大地主,大革命时期就当了茶陵县挨户团团长,专门跟红军作对。
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为,谭余保要把周纪勋抓来,逼迫其家人拿钱赎人,但这么做不就跟土匪没什么区别了吗?
谭余保其实是这样做的,他带人回到茶陵,把周纪勋请来喝茶,并让人做了肉汤招待,然后对周纪勋说:
周先生,久仰了,你放心,我们绝不会杀你,还要与你交朋友。
谭余保还送给周纪勋两本革命书籍,此后几天还让周纪勋跟着战士们一起上课、操练,绝口不提要钱之事。
周纪勋也是个人精,知道谭余保想要什么,他不动声色地观察了好几天,觉得自己对游击队可能有些误解,便对谭余保说:
我捧读了贵党的文卷,观察了你们行止,你们不是土匪,是救国救民的好汉,会有出头之日的。
谭余保见周纪勋的态度已经松动,觉得时机差不多了,便对周纪勋说,“请您来,其实有个不情之请,希望您能资助一下革命,向您借一万大洋的物资,您要是不愿意,绝不勉强!”
周纪勋不差钱,便写了一封信给儿子周灿先,让其采买了一万大洋的枪支弹药、药品和食物等物资,谭余保收到物资后,便派人护送周纪勋回家。
1949年茶陵解放后,周纪勋被当做反革命镇压,谭余保得知后写信担保,周纪勋得以被释放。
03
写到这里,大家就知道谭余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敌人嫉恶如仇,下手很狠,但又识大体、明是非,粗中有细,认得清形势。
时间来到1937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镇压下,湘赣根据地风声鹤唳,谭余保的游击队被封锁在一块狭小的区域内,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所有的信息全靠缴获的国民党报纸。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决定携手御敌,于8月达成了第二次合作。
8月中旬,陕北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领导。
10月,南方15块游击区的游击队除了琼崖纵队之外,全部改编为新四军,由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兼新四军分会书记,陈毅任副书记。
发生了这么多大事,谭余保却不知情,他处在完全闭塞的环境当中,对外界事物了解很少,他只知道要抗日了,一直在等待上级命令。
后来,谭余保从缴获的报纸上看到了国共合作的消息,他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十数年来,国民党军杀害了多少同志,怎么说合作就合作了呢?
更何况,国民党军对游击队的进攻,一天都没有停止,蒋介石其实压根不想改编新四军,他决定打时间差,在改编完成之前,将南方各根据地的游击队消灭。
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也在行动,为了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精神传达到各个游击区,项英写了一封亲笔信,让陈毅去说服各游击队下山接受改编,而他第一个去找的人就是谭余保。
一天,谭余保正在布置战术,突然有人来报告,说有个穿着长衫、带着卫兵的外省人来了,自称是为了传达中央精神,名字叫陈毅,说要见他。
谭余保让人将陈毅带上来,陈毅便说了国共合作和下山改编等事,他一听就火冒三丈,认为陈毅是叛徒,是替国民党当说客的,哪有什么国共合作,都是骗他下山的谎言!
谭余保让人将陈毅抓起来,用布条塞住嘴巴,准备第二天召开公审大会,定罪之后再杀掉,还对手下人说,“以后凡叫我下山与国民党合作的人,我都要把他抓起来!”
陈毅又急又恼,怎么就说不通呢?
第二天,公审大会如期举行,陈毅几乎成了罪犯,经过一夜的思考,他认为问题出在谭余保对外界形势不了解,便在公审大会对谭余保说,“你长期在山上,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外面的形势你不知道,你如果草率地违背中央命令,会出大问题的!”
这话果然把谭余保震住了,他虽然怒火中烧,但认为陈毅说的话有道理,何不派人去核实一下再做打算,以免杀错了人。
谭余保冷静下来之后,让人将陈毅带下去关押,然后派了个人去核查情况。
04
陈毅就一直被关押着,谭余保曾去看他,他将项英的信交给谭余保,还给谭余保讲了外面的形势。
谭余保开始慢慢相信了,但他内心依然很纠结:国共合作就是天方夜谭,打了十几年的敌人怎么就突然和解了?那么多战友牺牲了,他也咽不下这口气!
陈毅又说,一切都是为了抗击日寇,为了救国,没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谭余保还是有所迟疑。
此后三天,大家都在等消息,时间显得那么漫长,在秋雨连绵的山中,陈毅思考了很多问题,谭余保也在反复揣度陈毅的话。
第四天,派去核查的士兵回来了,告诉给谭余保一个他不愿意相信的消息:国共确实合作了,陈毅是党代表,是新四军派来传达消息的!
谭余保可以不相信陈毅,但他对党组织绝对相信,既然组织都说合作了,那就是真的了,不愿意也好,有情绪也罢,跟党走、听命令才是军人的天职!
很快,谭余保便亲自给陈毅松绑并赔罪,陈毅虽然受了委屈,但认为情有可原,还称赞谭余保为“坚强的老革命,是个好同志。”
后来,毛主席得知了这件事,评价谭余保说,“政治上很强,粗中有细!”
在陈毅的帮助下,谭余保带着游击队下山接受了改编,他下山时发现国民党军已经撤走,更加坚信国共合作是真的。
湘赣边游击队的队员大多编入新四军,但根据地不能放弃,谭余保便带着80多人留守,担任湘赣特委书记兼新四军司令部参议。
此后,谭余保继续扎根湖南,抗日寇,打国军,立下赫赫战功,他不曾去中央,但中央领导大多知道他,他与陈毅的那段过往,在党内和军中众所周知,尤其在新四军内部,更是有人编造了小段子,传得神乎其神。
毛主席评价得很好,说谭余保粗中有细,只怪他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知道什么叫作危机四伏,在长期斗争中,他学会了怎么用脑,他说自己干事从不后悔,但后悔的事他不轻易干,他对陈毅先严后松,就是他处世方式的最好诠释。
05
1937年谭余保与陈毅分别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很少,却把彼此当朋友,惺惺相惜。
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为了安抚南方,从而稳定局势,要求与中共搞好关系,莲花县县长朱维汉便派人到武功山送信,让谭余保下山谈判。
项英不仅同意谭余保前去谈判,还亲自来到武功山坐镇,两人换上新四军军服,到莲花县政府见到了朱维汉,谈判非常顺利,谈妥了新四军活动范围、军饷补给和释放政治犯等问题。
谈判结束后,朱维汉设宴招待项英和谭余保,原本一切正常,但酒过三巡之后,朱维汉的话开始多了起来,竟然对谭余保说,“有人说你青面獠牙,杀人放火,好不厉害,今天看先生却风度儒雅、通情达理,可见是讹传!”
听了这话,谭余保有些不高兴,本想发作,但碍于场合,项英又在身边,只得暂时隐忍。
朱维汉却不依不饶,又说,“谭先生,多吃点,你们山上的土匪,哪里吃得着这些!”
此话一出,谭余保再也忍不住了,一拳打在桌上,大骂朱维汉说,“哪个是土匪,你今天把话说清楚!”
朱维汉被谭余保的气势震住了,任凭谭余保骂他,他只是耷拉着脑袋不作声。
这时,项英为了大局着想,开始当和事佬,谭余保仍然警告朱维汉说,“协议都签字盖章了,你要是敢说话不算数,小心我的枪不长眼!”说完便气势汹汹地离开了。
几天之后,谭余保返回茶陵,他去谈判并大闹莲花县之事已经传开,百姓们纷纷围观,县长陈文彬还带着官员和警察来迎接,此前陈文彬曾发布告示,用一万大洋悬赏谭余保,现如今只能毕恭毕敬地当“迷弟”。
这一次,谭余保以英雄的姿势回归,名声更胜以往,陈毅得知此事后也哈哈大笑,说这是谭余保能干出来的事!
1961年,陈毅到湖南视察,与谭余保见面了,对人说“这就是刀下留人的谭余保”,众人听完哄堂大笑,事实上当时这段往事已经很少有人提起,毕竟事件的两位主角,一个是地方大员,一个是中央领导,玩笑不能乱开。
多少年后,陈毅依然庆幸谭余保没杀自己,谭余保却作风依旧,被许多人叫作“活包公”,只因他当时在湖南省委监察委员会担任书记,手上办了不少人。
谭余保手段依然狠,对贪腐官员毫不手软,但多了些温情,他同情穷苦百姓,数次亲自下乡抗旱抢收。
1972年1月,陈毅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但忘不了谭余保,便问王震,“谭余保还在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陈毅又对王震说,“不要让他受委屈了,你要关照一下他!”
那是个特殊的年代,陈毅担心谭余保的性格秉性会惹上麻烦,所以才有此交代。
陈毅去世后,谭余保感到很伤心,1979年谭余保病重时,王震按照陈毅的嘱托,派人将谭余保接到北京治疗,第二年谭余保在北京去世。
回头再看,谭余保这个从湘赣穷凶僻壤走出来的“红煞星”,他的行事风格确有独到之处,在凶狠的外表下,却有着坚定的革命信仰,陈毅说他是好同志,毛主席说他粗中有细,他没有像开国元勋那样广为人知,却也是个值得尊敬和牢记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