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近现代战争、武器装备,偶尔更新国际局势分析,喜欢的话请点赞或关注,谢谢。)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解放军陆军方阵,打头的是坦克部队。
从红军到八路军、解放军,装甲力量一直是我军比较薄弱的部分,所以开国大典把坦克部队放在检阅队伍前方,有特殊的意义。
坦克部队高举红旗的排头兵,是我军装备的第一辆坦克,在辽沈、平津战役立下赫赫战功。
这辆“功臣号”,缴获自沈阳的日本军械库,是日军“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改型,日本人自己称为“九七式中战车”。
该型坦克虽不是二战日军装备最多的坦克,但却是最为成功的一款,在日军中评价很高。
二战里,日军的坦克非常不入流,这款所谓的“中型坦克”,放在欧美也是“轻型”。
在美、苏、德的中型、重型坦克面前,“九七式”的防护、火力不值一提。可是在东亚战场,日本这些十几吨的铁疙瘩确实是陆战霸主。
日本陆军之所以热衷轻量坦克,是因为早早把中国列为战争对手,面对缺乏重武器的中国军队,“九七式坦克”已经很强大。
在1944年的豫湘桂会战里,日军的“九七式中战车”是豫中战役前锋,在许昌、洛阳战役给中国军队造成很大麻烦。
可在年末的菲律宾战场上,美军完全没把这款坦克放在眼里,戏称其为“铁棺材”。
整个二战,日军生产了2000辆以上的“九七式中战车”,那么该武器的研发过程有什么故事?该坦克作战能力如何?盟军都是怎么评价这种武器的?
【一】一战炮响,给日本送去坦克
坦克这种武器,诞生之初的设计,更类似于轧路机。
一战中的堑壕战让欧洲各国陆军束手无策,最终英国率先掏出“铁皮水柜”,即坦克,轧过铁丝网和战壕,带领步兵冲锋。
日本陆军虽然没有在一战欧洲的血雨腥风中挣扎,但日本陆军军官在前线观察,对坦克、冲锋枪、毒气弹、喷火器这些武器非常感兴趣。
战争没打完,1917年,日军就从欧洲进口了坦克,如英国的马克4型。
法国的雷诺FT17、意大利的菲亚特3000、英国小灵犬坦克也在战后进入日本,组成了日军第一个步兵战车中队。
彼时日本陆军对这种新锐武器看法不一。
传统派日军,以骑兵将领为主,他们认为这种笨重武器只适合西欧那种湿润平原和丘陵地带,在亚洲大平原和山地没有什么作用。
他们觉得马匹、骡子,加牵引火炮、重机枪才是王道,这一看法其实和苏军当时的看法一样。
但日军步兵将领认为应该优先仿造大型、重型坦克。
他们是吃过要塞、战壕的苦头的,日俄战争的惨重伤亡,让一代日军刻骨铭心,步兵将领坚信唯有厚重的装甲才能保护士兵。
扯皮多年后,1925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成立车辆班,花了两年时间制造出“试制一号战车”。
这辆坦克外形接近欧洲坦克,和法国雷诺比较像。
但这台装甲怪兽其实是“绣花枕头”。
制造单位神户钢铁厂炼不出好钢,也没有加工坦克的经验,就用“软钢”和“铆钉”拼出了一台坦克,勉强能跑。
该战车最终被当做黑历史雪藏,但起码积累了经验。后来日军结合法国技术,在1929年推出第一辆中战车(中型坦克)——八九式中战车。
“八九式”坦克本有“甲型”和“乙型”两种型号,前者使用汽油发动机,后者使用柴油发动机,武器也略有差异。
它装备57毫米的主炮,2挺重机枪,甲型是6.5毫米机枪,乙型是7.7毫米机枪。“八九式”的正面装甲17毫米,侧面、后方装甲15毫米,全重12.5-13.7吨。
这款坦克,是二战前期日军的主要装甲战力,在侵华战争、苏日诺门罕冲突中担任主力。
进入30年代中期,比起苏、德的坦克,“八九式”的护甲、火炮穿深、速度等参数已经落后。
所以日军在侵华战争爆发前继续投入资源,于1937年拿出了“九七式中战车”。
【二】九七中战:被寄予厚望,遭苏联吊打
日本帝国的武器装备,往往以数字来命名。
这些数字,有的和武器定型时期的天皇年号一致,如“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也有武器名字和时任天皇年号不符,因为它们是用“神武天皇纪年”来计算的。
比如1937年,是“神武天皇纪年2597年”,所以才有“九七式中战车”。
“九七式”坦克也有两个设计方案,三菱重工设计的甲型更重,用双人炮塔;大阪兵工厂的乙型更轻便,是单人炮塔。
前者的重量一度接近15吨,后者则在10吨左右。
按照日军以前的思维,轻便的坦克才是王道。
但当时情况不同了,日军侵略中国时,其坦克受到中国军队反坦克枪、战防炮、集束手榴弹的打击,伤亡惨重,前线部队要求必须增加护甲。
于是甲型“九七式中战车”最终被军方采购,1938年正式定型投产。
该坦克全长5.5米,宽2.3米,高2.2米,重量达到15吨,正面装甲增加到25毫米。它装备“九七式57毫米短管火炮”,还有两挺7.7毫米重机枪。
两挺机枪,居然是一挺朝前,一挺朝后。
这种奇葩设计本意是照顾火力死角,但在实战中,后方机枪很少派上用场,后续改型中把后方机枪改到了顶部。
“九七式中战车”载炮弹120发,子弹2400多发。车内一共四个乘员,车长和炮手在炮塔中间,驾驶员在底盘前方,机枪手在前方左侧的重机枪处。
客观评价,“九七式”的设计是集日军坦克之长,其车体结构和悬挂系统,和“九五式轻战车”类似,灵活可靠。
而炮塔则是“八九式中战车”的设计思路,体积大,防护力较好,载弹量大。
为了让这个15吨的巨兽跑到30公里以上的时速,三菱重工给它装上了“SA12200VD”直喷柴油发动机,有160多匹马力,拉十几吨的坦克绰绰有余。
该坦克的主炮口径不大,但搭配穿甲弹,在1公里左右还是能打穿50毫米均质装甲,在30年代也算是一流水平。
当时苏联的“BT7快速坦克”,装甲最厚处22毫米;“T35重型坦克”,正面最厚的装甲也就30多毫米。德国的1号、2号、3号坦克,早期型号装甲都很薄弱,最厚也才30多毫米,都能被“九七式中战车”击穿。
所以完全可以说,这款日本坦克,的确赶上了30年代世界军事大潮。
当时的抗日战场上,连“八九式中战车”都对中国军队造成很大麻烦。
太原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里,日军坦克部队所到之处,我军的防线很难坚持。
虽然中央军也有部分德制Pak36反坦克炮,但数量不多。我军Pak36在台儿庄击毁敌军30多辆坦克,算是唯一的高光时刻,此后该武器大都被毁或者丢弃。
五大会战结束时,“九七式中战车”还没有量产。1939年少数“九七式”出厂,优先装备了精锐的关东军。
1939年的苏日“诺门罕冲突”里,关东军“第1战车团”全军压上,该部装备了坦克和装甲车110辆。
日军主力是69辆“九五式轻战车”和“八九式中战车”,只有4辆最先进的“九七式中战车”参战。
苏军方面,朱可夫一口气出动了5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
在苏军的绝对优势下,日军坦克部队几乎全灭,4辆“九七式”初战不利,居然全部被毁。
【三】美军:日本坦克,喷火的铁棺材而已
对苏作战不力,让日军看清自己的实力,陆军彻底放弃“北上”,更加关注中国战场。
1940年后,日军高速量产“九七式中战车”,往中国战场部署。
在中国战场上,“九七式中战车”很少面对强于自己的对手——中国装甲部队直到1944年才形成战斗力,反坦克武器也在1940年后失去来源。
日军“九七式中战车”在中国作战,大量使用榴弹,专门在攻坚中轰击我军的碉堡工事。
中国军队只能用手榴弹和燃烧瓶、炸药包冲击日军,伤亡较大,导致很多部队有恐惧坦克的心理。
对日本坦克战术的无奈,是我军在抗战相持阶段的一大痛点。
1944年春天,豫湘桂会战爆发,日军在河南出动了驻华唯一的坦克师团——战车第3师团。
该部队的主力是“九七式中战车”,和加厚装甲,换装47毫米长管炮的九七改型。
战车第3师团参与豫中攻势,在许昌战役、洛阳战役担任前锋,穿插中国军队阵地,让汤恩伯部中央军迅速崩溃。
我军用反坦克炮,在洛阳战役击毁了不少日军坦克,但洛阳城仍然沦陷。这是日军唯一一次在中国出动坦克师团,战果让日本人都吃了一惊。
但同时在太平洋战场,“九七式中战车”的表现就让人大跌眼镜。
改进型装备47毫米长管炮的“九七式中战车”,就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为击穿美国M3、M5坦克专门研制的。
该炮口径变小,但倍径更大,炮弹速度是57毫米短炮的一倍。
1942年初,改造的“九七式中战车”在东南亚和美军、英军、荷军交手,它已经能击穿M3坦克的正面装甲。
日军对这款坦克非常满意,后来大量制造。
截止1941年,“九七式中战车”才700多辆。到1944年,该坦克和改型产量超过1900辆,是日本陆军的看家主力。
但在太平洋战争最激烈的1943-1944年,日军的坦克都无用武之地。
原因也很简单,日本海军在中途岛后走下坡路,日军无法把重装备运到各个岛屿去。
一直到1945年,在菲律宾战役、冲绳岛战役,日军的坦克开始正面和美国“谢尔曼”交手。
在美军的记录中,日军坦克火力、防护力都不值一提。
“九七式中战车”的47毫米“小水管”,打在谢尔曼坦克正面51毫米倾斜装甲上不疼不痒。“谢尔曼”炮塔的76毫米装甲,更是日本陆军的反坦克武器无法高攀的。
嘲讽的是,谢尔曼也叫“中型坦克”,哪怕它的重量已经有30吨。
在吕宋岛战役中,美军发现对付日军坦克甚至不需要反坦克炮,步兵手里的枪榴弹就能炸穿日军坦克。
所以美军士兵戏称日本坦克是“打火机”“铁棺材”。
在吕宋岛穆罗茨战役里,日军“九七式中战车”被美军“谢尔曼”打得狼狈不堪。无奈之下,日军只能挖掘坑位,像安置火炮一样把“九七式中战车”安放在炮位中。
失去机动性,其实意味着日军放弃了这些武器,剩余的“九七式中战车”在发射几发炮弹后,往往很快被美军击毁。
坦克这种武器,完全是国力的结晶,日本整个二战中都没生产出优秀的重装坦克。
“九七式中战车”被吊打后,日本国内着手改进坦克,制造重型坦克准备本土决战。
这些坦克有从“九七式中战车”改造而来的“三式中型坦克”,还有受德国坦克影响的“四式”“五式”坦克,但直到原子弹落下,这些武器都未正式形成战斗力。
二战日本坦克最后一次表演,还是“九七式中战车”完成的。
1945年8月8日,百万苏军杀入中国东三省,伪满的关东军土崩瓦解。
日军装甲部队还有100多辆轻型、中型坦克,仓促应战中,数十辆“九七式中战车”被苏军摧毁。
苏军俘虏完好的“九七式中战车”“九五式轻战车”,以及一些丢在仓库的坦克,后来被解放军修复,成为我军第一支装甲部队——东北坦克大队。
该部队成立后,参加过东北剿匪斗争,其主力“102号”坦克,在绥芬河战役、三下江南中一马当先,还在辽沈战役担负起进攻锦州的任务,为攻克锦州立下汗马功劳。
战后,“102号”被林帅授予“功臣”称号,此后就被称为“功臣号坦克”。
“功臣号”后来跟着四野入关,在平津战役再立新功。
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中央领导人决定让“功臣号”带领陆军方阵,这辆“九七式中战车”完成了从侵略者铁蹄,到共和国功臣的身份转变。
50年代,我国引入了大量苏联坦克,并开始研究自产“五九坦克”。随后我军保存的“九七式中战车”退役,要么被拆解,要么送入博物馆。
今天的“功臣号”,依旧停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它背后的故事,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缩影。
参考资料:
1.《二战日军坦克战术及应用》王法,张雄
2.《二战期间日本坦克的“快心之作”——日本97式中型坦克:解剖97式坦克研制、列装、作战及服役的全过程》徐伦
3.《二战日本97式中型坦克传略》钟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