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财经《对话》栏目中,余承东揭秘华为鸿蒙研发背后的战略抉择:六年投入数百亿、每年超万名研发人员,只为解决“被卡脖子”的痛点。
“我们只做国家短板的技术,不做家电!”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这句话说得干脆利落。这话背后是华为对技术创新方向的独特思考——专注突破“卡脖子”领域,而非进入已经成熟的产业。
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家电不是老百姓都需要吗?但仔细想想,中国家电行业经过几十年发展,已经走出了格力、美的等世界级企业,技术相当成熟了。
而操作系统这样的核心基础软件,却一直是我们的心病。
01 没有自主系统的代价
“没有自主系统=被卡脖子。”央视这句话直接点出了问题核心。这就像你家的房子建在别人的地基上,人家随时有权让你搬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虞斌说得更直白:安卓和iOS都来自美国公司,必须遵守美国政府的要求,“这点是我们不能控制的”。这种情况下,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华为为此投入了巨大资源。六年时间,每年投入1万多名研发人员,研发费用达数百亿之巨,写出超过1.3亿行代码。
02 鸿蒙的冒险与突破
做操作系统是个“非常大的冒险”,余承东这样形容。此前失败的案例不少:Windows Phone、Blackberry、Sailfish、三星的Bada……都曾试图挑战安卓和iOS的双垄断地位。
操作系统生态有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没有用户,开发者不愿意来;没有应用,用户不愿意用。鸿蒙最初突破百万用户都很艰难,不是因为系统不好,而是人们习惯了老系统,对新的自主系统没底。
但鸿蒙5.0改变了这一局面。这是我国首个实现全栈自研的操作系统,真正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从双框架体系转向纯鸿蒙内核,所有应用都迁移到了鸿蒙操作系统。
03 不只手机,更是万物互联
鸿蒙早已超出手机系统的范畴。矿山里的设备用它,医院的系统跑在上面,甚至航天领域都有它的影子。它正要铺向全国乃至全球的各种终端,打造一个真正自主的生态。
余承东强调:“能用一个操作系统解决所有端的,全世界唯有鸿蒙操作系统”。这种全域能力正是华为看到的未来趋势——一个系统连接万物。
04 科技自立的中国路径
华为投入数百亿研发操作系统,折射出中国科技产业正在走一条“自主可控”的道路。从“不被卡脖子”到“自主领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必须走下去。
余承东将鸿蒙的目标定为“三分天下有其一”,这并非空洞的口号。截至目前,鸿蒙5.0设备已经超过1000万,渡过了生态的生死线。
中国技术人员内心都有一个理想:很希望能够把自己的努力用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才是科技自立最深厚的底气。
华为鸿蒙已经走出了一条路。根据余承东透露,鸿蒙5.0设备已超过1000万台,渡过了生态的生死线。几亿存量用户也将陆续升级到鸿蒙5.0,升级后会更流畅,体验更丝滑。
华为还投入了近百亿资金支持开发者迁移到鸿蒙生态。到今年9月30日,鸿蒙应用就会与苹果和安卓十几年开发的功能完备度“拉齐”。
中国技术人员内心都有一个理想:能够把自己的努力用在自己的操作系统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信源:根据央视财经《对话》栏目对余承东的专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夏虞斌的解读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