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两年“主理人”的头衔,像坐了趟过山车。
前阵子还是高端代名词,沾了这三个字,仿佛就自带专业滤镜,是对产品、审美、细节的极致把控。
可转头再看,这头衔已经泛滥到随处可见,成了个体户的“包装神器”,把普通生意套上“高级壳子”,用生僻概念掩盖平庸,靠人设赚溢价。
有人调侃:“现在的主理人,比街头的便利店还密集。”这话戳中了要害——曾经“主理人”是信任背书,现在却成了“遮羞布”。
消费者不傻,概念说得再花哨,产品不行、服务跟不上,终究会露馅。
当低价连锁戳破“格调泡沫”,当“精致包装”抵不过质量翻车,这场自导自演的“高端戏码”,很快就成了全民笑料。
![]()
主理人概念的异化之路
“主理人”最初的诞生,带着亚文化圈层对专业主义的敬畏。在潮流领域,它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契约。
可当这个词突破圈层壁垒,渗透到街头巷尾的大小店铺,就逐渐演变成一场“头衔狂欢”。
如今在二线城市的文创街区逛一圈,你会看到各种令人啼笑皆非的“主理人”标识:卖手工辣条的摊位挂着“辣味解构主理人”的招牌,老板拿着真空包装强调“我们的辣度分七级,普通食客只能驾驭三级”。
小区门口的水果店改叫“鲜果美学主理人店铺”,把普通苹果装进木质礼盒,贴上“主理人严选”标签,价格直接翻三倍。
就连写字楼里的共享茶室,也标榜“商务洽谈主理人空间”,收费标准比普通茶室高50%,理由是“主理人定制了专属香薰,能提升沟通效率”。
这些跟风贴上“主理人”标签的店铺,有着一套高度同质化的“精致伪装术”。他们沉迷于打造“高端人设”,却忘了开店的核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
▲ 图源:小红书
![]()
▲ 图源:微博
就像西安某自媒体人分享的探店经历:她在小红书刷到一家“主理人花艺咖啡馆”,博主晒出的照片里,阳光透过玻璃幕墙落在白色餐桌上,咖啡杯旁摆着新鲜玫瑰,配文“主理人每天亲自挑选鲜花,每杯咖啡都有专属花艺搭配”。
可到店后才发现,所谓“专属花艺”只是一朵快要凋谢的康乃馨;点单时店员花十五分钟介绍“主理人留学时学到的咖啡工艺”,却答不出咖啡豆的烘焙日期;
等了二十五分钟拿到咖啡,喝起来带着明显的焦苦味,提出疑问时,店员反而反问“您平时是不是只喝速溶咖啡?我们主理人的工艺讲究还原豆子本味”。
更离谱的是,她想拍张照片发朋友圈,却被店员制止:“主理人规定,店内禁止随意拍照,避免调性被破坏。”在这些店铺里,消费不再是双向的价值交换,而是店主单方面的“审美绑架”。
![]()
从热潮到笑柄,
主理人标签的三重翻车现场
“主理人”热潮的退去,比一场暴雨还要突然。
如今在社交平台搜索“主理人店铺”,吐槽声早已盖过赞美:“花88元买了杯主理人特调鸡尾酒,喝起来像兑了水的果汁”“在主理人服饰店花699元买了条连衣裙,洗一次就掉色,客服说这是‘复古做旧设计’”……消费者的失望,源于“主理人”标签下藏着的三重陷阱。
![]()
▲ 图源:微博
最让消费者无法接受的,是“格调溢价”背后的产品缩水。连锁品牌卖28元的美式咖啡,主理人咖啡店能卖到68元。
“以前是花钱买品质,现在是花钱买店主的‘自我感动’。”这句网友的评论,精准戳破了“主理人溢价”的本质——不过是给普通商品套上了一件“高级马甲”。
比价格更让人反感的,是服务逻辑的彻底扭曲。
在传统服务业里,“顾客是上帝”是公认的准则,可在很多主理人店铺,却变成了“主理人是上帝”。
杭州某主理人服装店规定,进店必须提前一天预约,且每次只能接待两组顾客,店员会全程跟在身后,一边打量一边点评顾客的穿搭。
还有的主理人咖啡店搞“熟客歧视”,熟客到店能免费获得一份甜点,生客点单要等四十分钟,催单时得到的回应是“主理人做咖啡需要专注,不能因为你一个人打乱节奏”。
这种把消费者分成“三六九等”的服务,彻底违背了商业的平等原则。
而概念的过度透支,最终让“主理人”沦为全网调侃的对象。
当“主理人”从专业头衔变成“个体户自救标签”,其内涵就被不断稀释。网友们开始用“反讽”解构这个词:打工人自称“工位运营主理人”,调侃自己每天负责“工位整洁与摸鱼平衡”。
外卖员戏称“配送路线主理人”,笑称“能精准规划每一条送餐路线,避免超时”。
这场全民玩梗的背后,是消费者对“伪精致”的集体反抗——你用头衔制造优越感,我就用荒诞消解你的权威。
![]()
9.9元咖啡,
绞杀主理人“概念经济”
2023年,瑞幸、库迪等连锁咖啡品牌掀起的“9.9元咖啡大战”,像一把利刃,划破了主理人店铺的“格调泡沫”。
瑞幸用工业化的生产流程,保证每一杯拿铁的奶泡厚度、咖啡浓度都精准可控,9.9元的价格让消费者每天都能轻松消费。
![]()
▲ 图源:微博
就连7-Eleven、罗森等便利店,也推出了现磨咖啡,10元左右就能买到一杯口感不错的美式,便捷性更是主理人咖啡店无法比拟的。
这场价格风暴,让很多靠“概念”支撑的主理人店铺陷入绝境。
但在连锁品牌的“围剿”中,仍有一些小店找到了生存缝隙,它们的突围之道,不是靠“主理人”头衔,而是回归商业的本质——为消费者创造真实价值。
重庆某社区咖啡店,老板放弃了“主理人”标签,把店铺改造成“社区便民咖啡站”。他发现周围上班族早上没时间吃早餐,就推出“18元早餐套餐”,一杯拿铁加一个现烤三明治,还能提前在微信群预订,到店直接取走。
考虑到社区里有不少老人,他专门制作了“简易菜单”,用大字标注“不苦”“微甜”“常温”等选项,还推出了8元一杯的豆浆、小米粥。
上海某独立服饰店也走出了自己的差异化路线。店主不再强调“小众设计”,而是把“实穿性”作为选品核心。
这些案例证明,消费者从不排斥小众店铺,他们反感的是“用概念绑架消费”;愿意为“独特性”买单,但前提是“独特性”能带来真实价值。
其实“主理人”这个词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那些把它当作“遮羞布”的人。
真正的主理人,应该是产品的“第一责任人”。
就像杭州某独立香水品牌的主理人,为了研发一款适合东方人的香水,用两年时间走访云南、新疆等地的香料产地,亲自筛选原料,反复调试配方,甚至邀请顾客参与试香,根据反馈调整香味,而不是只会说“这是小众款,很少人知道”。
![]()
总 结
商业的本质是“看见对方”。
当“主理人”从“高端头衔”变成“网络笑料”,这场全民调侃的背后,藏着两个值得所有从业者深思的真相。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已经厌倦了“标签消费”,不再为“精致人设”买单,而是更看重“真实体验”。
对店主而言,撕下“主理人”的伪装,才能看清商业的核心:开店不是打造“个人品牌”,而是做好“服务他人”的小事。
那些能长久经营的店铺,从来都不是靠“概念”取胜。当“主理人”热潮退去,留在市场上的,终将是那些尊重商业规律、尊重消费者的从业者。
参考消息
红网·红视频:《从“万人迷”到“万人嫌”,“主理人”为何失了“理”?》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