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是一类特殊的混合物(分散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其独特性质源于自身的本质特征,同时在生产、生活及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胶体的本质特征
胶体的核心本质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100nm之间(1nm=10⁻⁹m),这一尺寸范围是它区别于溶液(粒子直径<1nm)和浊液(粒子直径>100nm)的关键,也决定了其特殊的物理与化学性质:
- 从分散状态看,胶体的分散质粒子是多个分子或离子的聚集体(如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或单个大分子(如蛋白质胶体、淀粉胶体),粒子大小处于“纳米级”,既不能像溶液粒子那样完全溶解分散,也不会像浊液粒子那样因重力快速沉降或分层;
- 从宏观表现看,胶体通常呈透明或半透明状,稳定性介于溶液与浊液之间,静置时不易分层,但长期放置或受外界干扰(如加热、加电解质)可能发生聚沉(粒子聚集形成沉淀);
- 从特征性质看,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光束照射时,因粒子对光的散射形成光亮“通路”),这是鉴别胶体与溶液的最简便方法,例如清晨阳光穿过树林时看到的“光柱”,本质就是空气中的尘埃胶体产生的丁达尔效应。
二、生活中常见的胶体
胶体的存在场景远比想象中广泛,涵盖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分散形式,以下是典型例子:
1. 气溶胶:分散剂为气体,分散质为液态或固态
- 雾与云:空气中的小水滴(分散质)分散在水蒸气或空气(分散剂)中形成,例如清晨的薄雾、天空中的云朵,本质都是液态小颗粒分散在气态中的气溶胶;
- 烟尘与霾:工厂排放的烟尘、空气中的PM2.5颗粒(直径多在1-100nm),分散在空气中形成固态气溶胶,阳光照射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 烟雾:如燃烧产生的烟(炭颗粒分散在空气中)、舞台特效用的“干冰烟雾”(小冰晶或小水滴分散在空气中),均属于气溶胶。
2. 液溶胶:分散剂为液体,分散质为固态或液态
- 食品类胶体:
- 豆浆与牛奶:豆浆中蛋白质颗粒、牛奶中脂肪颗粒与蛋白质颗粒,直径均在1-100nm之间,属于液溶胶,加热时加入石膏(硫酸钙)或卤水(含氯化镁、氯化钙)可使胶体聚沉,形成豆腐或豆腐脑;
- 粥与羹:大米熬煮成粥后,淀粉颗粒吸水膨胀并分散在水中,形成黏稠的淀粉胶体,同理,银耳羹、藕粉等也属于液溶胶;
- 果汁与果酱:部分浓稠果汁(如芒果汁)、果酱中,果肉颗粒与果胶分子分散在水中,符合胶体粒子大小特征,属于液溶胶。
- 日常用品类胶体:
- 肥皂水与洗涤剂溶液:肥皂或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形成“胶束”(直径1-100nm),分散在水中形成胶体,可吸附油污实现清洁;
- 墨水与颜料溶液:墨水中的炭黑颗粒、颜料中的着色颗粒,经研磨后分散在水中或有机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液溶胶,书写或绘画时不易沉淀;
- 血液: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中的蛋白质颗粒,直径处于胶体范围,属于复杂的生物液溶胶,其稳定性对人体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3. 固溶胶:分散剂为固体,分散质为气态、液态或固态
- 有色玻璃:将金属氧化物颗粒(如氧化钴、氧化镍)分散在玻璃(固体分散剂)中,颗粒直径在1-100nm之间,形成固溶胶,例如蓝色玻璃(含氧化钴颗粒)、紫色玻璃(含氧化锰颗粒);
- 珍珠与琥珀:珍珠是碳酸钙颗粒分散在蛋白质(固体分散剂)中形成的固溶胶;琥珀是远古树脂凝固时,将昆虫、气泡(分散质)包裹在内部形成的固溶胶;
- 泡沫塑料与海绵:泡沫塑料是气体(分散质)分散在塑料(固体分散剂)中形成的固溶胶,同理,海绵是气体分散在纤维材料中形成的固溶胶,因含大量气孔而具有轻质、保温的特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