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睿的转会终于落地了,方式却让不少球迷看得一头雾水——他放弃了手里的顶薪合同,转身和首钢签下了一份三年的C类合同,这里面的博弈和弯弯绕实在太多,一边是600万顶薪的稳定收入,一边是550万的C类上限,表面上看,他三年白白少了150万,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赵睿是不是亏大了
先把账算清楚,CBA的顶薪标准是600万,三年1800万,而C类合同顶格是550万,三年1650万,差额刚好150万,这个数字对普通人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但放在职业球员身上,特别是放在赵睿这种级别的国手身上,不至于让他“肉疼到不行,更别说首钢的运作手法里,很可能还有一些隐性收益,比如商业代言、广告机会、户口和教育资源,这些东西单算出来,随便就能把那150万补平
问题来了,赵睿为什么愿意放弃表面上更安全的顶薪合同呢,其实答案并不复杂,他在广东的最后一年顶薪已经被买断,新疆也没有留下的打算,首钢要接盘就得动点脑筋,C类合同看似缩水,其实是首钢能给到的最好条件,再往下压价既没意义也不现实,与其和规则较劲,不如换个角度拿到更大的舞台,这样的选择更像是一种战略投资
更关键的是,首钢现在确实需要赵睿这种类型的球员,球队后场一直缺少一个既能持球又能防守的即战力,陈盈骏是组织型,方硕状态起伏不定,范子铭和内线群需要一个稳定的外线去喂球和分担压力,赵睿来了,相当于把球队的拼图补齐了,他也能从首钢得到更多的球权和战术地位,这对球员来说往往比合同数字更实在
从赵睿个人角度讲,三年合约锁定在首钢,不用再担心年年合同纠纷,这对稳定性很重要,尤其是考虑到他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27到30岁正是打出成绩、积累声望的最好阶段,这时候换一支市场大、眼球多、资源丰富的球队,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最大化的方式,而且别忘了,北京市场的曝光度远超广东,球员知名度和商业价值的叠加效应是指数级的
当然,也有人质疑,这样的操作是不是擦边球,毕竟买断、再签约、顶薪转换,这些流程让不少球迷觉得“规则成了摆设,但从现有信息看,首钢的确是合法合规地利用了条款,他们没有像外界担心的那样抛出范子铭或陈盈骏,而是用另一条路绕过去,这手段算不上漂亮,但至少合情合理,CBA的规则就是这样留了口子,问题不在首钢,而在规则本身
如果把这件事拉长线来看,赵睿的150万短期损失并不可怕,甚至可以理解为一种“入场券,他用牺牲一部分直接收益换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未来空间,和周琦当年为了孩子的教育、落户问题愿意妥协有点相似,职业球员的选择从来不只是账面工资,更多是综合考量,赵睿这次显然是做了一个“长远打算的决定
所以说,这笔交易怎么看,球迷的分歧很正常,有人觉得首钢捡了大便宜,有人觉得赵睿有点冤大头,但如果放在更大的格局下去理解,所谓的“亏损其实是杠杆,是他拿未来去换更大的舞台和更多的机会,150万在账面上确实少了,但在场外的商业价值、在首钢的战术地位、在北京的资源环境里,完全有可能放大成数倍的回报
结论也就清楚了,赵睿这次操作,不是赔本买卖,而是一次带点冒险的投资,他赌的是首钢的未来,也是自己的未来,球迷们可能一时看不懂,但等到他在首钢打出成绩、在广告牌上频繁露脸的时候,再回头看这150万,恐怕也就只能笑着说一句——这买卖,他赚大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