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2.5亿年前的地球古海中,一只龙虾模样的生物正拼命往岩石缝里钻。它肥大的尾巴卡在缝外,捕食者的利齿越来越近,生死瞬间,它的后代开启了一场持续千万年的"变形记":尾巴消失、身体压扁、外壳变硬。
最终,它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螃蟹。但让人惊讶的是,这个剧本在进化史上竟然重复上演了五次!造物主为啥会这么热衷于造螃蟹呢?
达尔文曾赞叹进化能创造"无尽的最美形式",可螃蟹们似乎集体唱起了反调:不管祖先是真蟹、假蟹还是龙虾,最后都长成了差不多的"螃蟹脸"。难道大自然也学会了偷懒?
螃蟹家族的五次"撞脸"大戏
走进海鲜市场,你看到的"螃蟹"可能来自五个完全不同的家族。真螃蟹(短尾下目)比如大闸蟹、梭子蟹,约4700种,占了螃蟹界的大半江山,我国有800种左右。
但旁边张牙舞爪的帝王蟹、毛茸茸的海绵蟹、巴掌大的瓷蟹,都是"假螃蟹"(异尾下目),它们的祖先明明长着龙虾身材,却在进化路上都变成了螃蟹样。
更神奇的是,这种变形独立发生了五回。真螃蟹家族在1.5亿年前从蟹形祖先一脉相承,是正儿八经的螃蟹。海绵蟹与瓷蟹,龙虾祖先慢慢变成了螃蟹样,连腹部折叠的方式都学得很像。
帝王蟹是深海里的冒牌货螃蟹,虽然只有六条腿走路(真蟹有八条),却靠着侧着走混成了高档海鲜,很多人并不知道帝王蟹并不是真螃蟹。澳大利亚毛石蟹是寄居蟹的亲戚,硬是把尾巴塞进甲壳里,装螃蟹装得很像。
生物学家发现"螃蟹"根本不是一个正经的分类,只要十足目的动物尾巴变短、身体变扁、外壳变硬,就能算是螃蟹了。
进化论的大型真现场
螃蟹的"五次变形"看着像是在反驳达尔文,其实恰恰证明了他的理论。这叫趋同进化,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在相似的环境下会进化出相似的特征。
螃蟹造型为啥这么吃香?主要是防御力强悍,扁圆的外壳就像移动堡垒,往石头缝里一钻,天敌只能干瞪眼。折叠的尾巴更是绝招,龙虾的大尾巴是捕食者的美餐,螃蟹却把弱点藏得严严实实。
八条腿横着走,走位是相当灵活,比龙虾直着走快得多,逃跑抢地盘都靠这招"螃蟹步"。变小的腹部轻装上阵,运动时省一半力气,从深海到岸边都能活。解放出来的腿可以干别的,有的能挖洞,有的会游泳,还有的长出破甲的大钳子。
螃蟹的身体就像乐高积木,这种模块化设计,改装起来特别方便。"圆柱形的身体压扁就能变螃蟹样,成本低收益高,甲壳类动物当然都爱这么干。
螃蟹:宇宙爆款设计的秘密
螃蟹的"撞脸"只是进化史上的一个例子,自然界的好设计总是被反复使用。像眼睛就进化出来过40多次。
人类和章鱼最后一次共同祖先还是6亿年前的盲眼虫,现在却都有带晶状体、虹膜、视网膜的眼睛。连大脑都没有的箱水母,触手上也长着四颗带晶状体的"摄像头"。
哺乳动物双雄(有袋类和胎盘类)分家1亿年后,在澳大利亚和美洲玩起了模仿秀:袋鼹鼠和真鼹鼠、袋狼和灰狼、袋食蚁兽和食蚁兽……这些动物长得是真像。
鲸鱼和蝙蝠用相似的基因玩回声定位;人类眼睛里的感光蛋白,竟然和箱水母的同源蛋白结构一样。进化就像个厉害的程序员,不同的项目都能调用同一段好代码,所以“造物主”造了五次螃蟹也不足为奇了。
人类会被蟹化吗?
别担心,科学家也曾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咱人类的手脚暂时安全,不会蟹化的,人类和螃蟹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进化方向自然也就不一样了。人类身体不像甲壳类那么模块化,想变螃蟹是难于上青天。
进化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而是精打细算的工程设计。环境压力就像设计需求,最优解往往只有一个。
当石头缝是保命的关键,当横着走能决定生死,"压扁身体+藏尾巴"就成了甲壳类的最佳选择。同样的道理,翅膀是为了飞翔,鱼鳍是为了游泳,功能需求决定了身体结构。
所以达尔文没错,只是我们可能没完全理解他的意思,进化能创造无数形态,但在实用主义的筛选下,最好的形态终会趋同。螃蟹确实挺狠,可以说它是被自然选中五次的终极赢家,人类都无法做到这一点。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