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驻华使领馆8月29日写道:“1942年春天,滇缅公路被切断后,中美两国开辟了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空中物资运输线路,这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从那时起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这条航线是外界物资进入中国最主要的通道。驼峰航线最初由美国陆军航空兵第十航空队负责,后来转交给空运总队。中国航空公司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飞行任务。”
80年后的今天,这条“死亡航线”的故事,为何突然又被提起,1942年的春天,太平洋战争爆发不到半年,日军切断了中国最后一条陆上生命线——滇缅公路。
重庆国民政府的仓库里,汽油、弹药、药品的储备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而日本人的轰炸机还在头顶盘旋,如果物资补给彻底中断,中国的抗战很可能在1943年前崩溃。
于是,中美两国在绝境中做了一次近乎疯狂的决定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用运输机硬闯出一条“空中滇缅公路”,这条航线,后来被飞行员们称为“驼峰航线”,因为飞越的山脉像骆驼的背脊,而飞行的风险,比穿越真正的沙漠还要致命。
80年后的2025年8月29日,美国驻华使领馆突然在社交媒体上重提这段历史,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感慨。
可问题是,为什么是现在,要知道,最近几年中美关系可算不上“驼峰精神”的黄金年代,贸易战、科技封锁、南海对峙,哪一样都不像是要重温“并肩作战”的样子。
答案或许藏在最近的国际棋局里,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正在经历一场微妙的洗牌,俄乌冲突已经持续三年多,欧洲的能源危机仍未解决;中东局势因伊朗核问题再度升温。
而在亚太,美国正试图拉拢日韩,打造“亚洲小北约”,而中国则通过金砖国家扩员、一带一路深化,逐步构建自己的经济安全网络。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驻华使领馆突然提起“驼峰航线”,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某种“软性喊话”,“看,我们曾经是战友,现在何必斗得你死我活呢,”但问题是,历史的情怀牌,在现实利益面前,到底能打几分?
“驼峰航线”的传奇,从来不是童话,而是一部血与铝的史诗,参与的飞行员们面临的不仅是高度,还有“驼峰”上变幻莫测的天气。
上一秒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可能遭遇时速240公里的侧风,或者突然的结冰,让飞机像铅块一样往下坠,更致命的是,日军在缅甸密部署的战斗机,时不时会拦截这些毫无自卫能力的运输机。
支那
但正是这种近乎自杀式的飞行,为中国战场运去了85万吨物资,包括汽油、弹药、药品,甚至整支中国远征军的空运补给,没有“驼峰航线”,中国的抗战很可能在1944年前崩溃。
而今天,美国驻华使领馆突然重提这段历史,显然不只是为了怀旧,2025年的中美关系,远比1942年复杂,当年,两国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日本法西斯;而今天,美国视中国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则警惕美国的“印太围堵”。
但有趣的是,“驼峰航线”的故事里,恰恰藏着中美关系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便在最敌对的时刻,两国也曾因为共同的利益,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合作。
1942年,中美开辟“驼峰航线”,是因为日本切断了滇缅公路;2025年,美国在芯片、5G、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中国实施“科技封锁”,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现代版的滇缅公路切断”。
但和80年前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国不再是那个依赖外部补给的弱国,华为突破5G封锁、国产大飞机C919投入商用、新能源产业全球领先,中国正在打造自己的“空中走廊”,而不再需要依赖别人的运输机。
美国驻华使领馆的这篇贴文,或许是想提醒中国:“我们曾经合作过,未来也可以,” 但现实是合作的前提永远是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的施压。
“驼峰航线”的传奇,属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而今天的中美关系,需要的不是怀旧,而是新的战略智慧,如何在竞争中找到共存的底线,如何在对抗中避免共同的灾难。
毕竟,80年前的飞行员们用生命证明了一件事:有时候,飞越“驼峰”不是为了征服高山,而是为了活下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