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完耳朵第二天就开始疼,碰一下都像针扎,还总觉得耳道里痒得难受,这是咋了?”
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类似留言,很多人把耳朵疼、痒当成 “耳屎堵了” 或 “上火”,忍不住用棉签、挖耳勺反复掏,结果越掏越疼,甚至流脓 —— 其实这很可能是外耳道炎在 “搞事”。
外耳道炎是耳鼻喉科的 “常客”,尤其偏爱爱掏耳朵、常戴耳机、爱游泳的人。它看似是 “小炎症”,但处理不当会反复发作,甚至变成 “慢性折磨”。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外耳道炎的那些事,教你避开 “越抠越坏” 的坑!
一、外耳道炎的两种类型
外耳道就是我们平时能摸到的 “耳朵眼”,从外耳道口一直延伸到鼓膜,这里的皮肤又薄又敏感,一旦受到刺激或感染,就容易引发炎症,也就是外耳道炎。根据发病急缓,主要分两种:
1. 急性外耳道炎:来得猛,疼得凶
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比如掏耳朵时刮伤皮肤、耳朵进水后细菌滋生,短短 1-2 天就会发作。
典型症状:
-耳朵剧烈疼痛,像 “针扎” 或 “胀痛”,咀嚼、说话、碰到耳朵时更疼,严重时会放射到太阳穴、脖子;
-耳道皮肤发红、肿胀,甚至会有少量黄色分泌物(不是流脓,是炎症渗出液);
-偶尔伴耳闷、听力轻微下降(肿胀堵塞耳道导致),但不会出现耳鸣、头晕。
2. 慢性外耳道炎:拖出来的 “磨人精”
如果急性外耳道炎没治好、反复发作,或者长期受刺激(比如频繁掏耳朵、戴耳机),就会变成慢性。
典型症状:
-耳朵长期发痒,忍不住想抠,越抠越痒,形成 “抠 - 痒 - 再抠” 的恶性循环;
-耳道里有少量白色或黄色脱屑(像头皮屑一样),偶尔有稀薄分泌物,干燥后会结成痂皮;
-耳道皮肤增厚、变窄,长期下来可能影响听力,还容易反复引发急性炎症。
二、这些习惯更容易得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不是凭空出现的,大多是 “自己折腾” 出来的,看看你有没有中这些常见的坑:
1. 频繁用棉签、挖耳勺 “深度掏耳”
这是最主要的诱因!棉签头会把耳屎往耳道深处推,还会摩擦耳道皮肤,导致微小伤口;金属挖耳勺更危险,容易刮伤皮肤,细菌趁机入侵就会引发感染。其实耳屎会自然排出,根本不用频繁掏。
2. 耳朵进水后不及时处理
游泳、洗澡、洗头时,水很容易流进耳道。如果不擦干,耳道潮湿的环境会让细菌疯狂繁殖,尤其夏天,急性外耳道炎发病率会翻倍。很多人进水后还会用棉签 “擦深处”,反而加重刺激。
3. 长期戴入耳式耳机、耳塞
入耳式耳机紧紧堵住耳道,会让耳道内温度升高、湿度变大,变成 “细菌培养皿”;耳机表面的细菌也会随着佩戴蹭到耳道皮肤,长期下来很容易引发炎症。尤其是每天戴耳机超过 4 小时的人,风险更高。
4. 用不干净的东西 “掏耳朵”
比如用手指、发卡、牙签等随手掏耳,这些物品上的细菌、污垢会直接带入耳道,引发感染;还有人会去外面 “采耳”,工具消毒不彻底,很容易交叉感染。
三、出现这些信号,可能是耳朵在 “报警”
不用等 “疼到受不了” 才重视,出现这些早期信号,就要及时停手(别再掏),必要时就医:
-耳道轻微发痒,越抠越痒,甚至抠出少量皮屑;
-耳朵隐隐作痛,咀嚼、说话时疼痛加重;
-耳道口发红、轻微肿胀,触摸时疼;
-耳道里有少量分泌物或痂皮,清理后很快又出现。
如果出现 “耳朵剧烈疼痛 + 流脓 + 听力明显下降”,说明炎症已经加重,别硬扛,赶紧去医院!
四、外耳道炎怎么治?别瞎用药!
很多人一耳朵疼就滴 “消炎药水”,结果越治越糟 —— 外耳道炎类型不同,治疗方法不一样,必须遵医嘱:
1. 急性外耳道炎:先消炎止痛,再防扩散
-局部用药是核心:医生会开抗生素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药前要先清洁耳道(用生理盐水冲洗掉分泌物),滴药后侧卧 10 分钟,让药水充分接触炎症部位;如果疼痛严重,会加用含有激素的滴耳液(如地塞米松滴耳液),快速减轻肿胀和疼痛。
-口服药辅助:如果炎症严重(比如发烧、耳道肿胀明显),会口服抗生素(如头孢、阿莫西林),按疗程吃够 5-7 天,别见好就停。
-避免刺激:治疗期间别掏耳朵、别戴耳机、别让耳朵进水,洗澡时可以用耳塞或棉球堵住耳道口(记得用防水胶布固定)。
2. 慢性外耳道炎:先止痒去屑,再修复皮肤
-清洁耳道:医生会用专业工具清理耳道内的痂皮和分泌物,避免刺激皮肤;
-局部用药:用温和的滴耳液(如硼酸滴耳液)或药膏(如氢化可的松软膏),缓解瘙痒、减少脱屑,帮助皮肤修复;如果合并真菌感染(比如耳道里有白色霉斑),会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滴耳液)。
-长期护理:改掉掏耳朵的习惯,耳朵痒时可以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口,别伸进去;戴耳机时定期清洁耳机,每天佩戴时间不超过 2 小时。
五、这些误区,别再踩!会让炎症反复
-“耳朵痒就抠,抠干净就好了”:越抠越容易损伤皮肤,加重炎症,还会让皮肤变得更敏感,陷入 “痒 - 抠 - 更痒” 的循环;
-“用酒精、双氧水擦耳道消炎”:酒精、双氧水刺激性强,会破坏耳道皮肤的保护层,让皮肤更干燥、脆弱,反而加重炎症;
-“症状缓解就停药”:急性外耳道炎要等疼痛、肿胀完全消失后再停药,慢性的需要坚持用药 2-4 周,否则容易复发;
-“采耳能预防外耳道炎”:专业采耳也有风险,工具消毒不彻底会交叉感染,还可能损伤耳道皮肤,日常根本不需要特意采耳。
济南耳鼻喉医院提醒:外耳道炎虽然常见,但只要避开 “掏耳朵、耳朵进水” 这些坑,及时规范治疗,大多能很快痊愈。记住:耳朵不是 “越干净越好”,少折腾、多保护,才能远离炎症困扰!
转发给总爱掏耳朵、常戴耳机的朋友,让他们别再 “虐待” 耳朵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