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CBA休赛期,赵睿从新疆男篮转会北京首钢的交易引发热议。这笔看似“降薪”的签约,背后藏着薪资结构调整、福利补偿与球队战略布局的多重逻辑,也折射出CBA规则下的联赛生态。
从合同数据看,赵睿的薪资存在明显表面差额。他在新疆的原合同为D类顶薪,剩余1年可获600万人民币;而北京提供的3年C类常规合同,单赛季最高550万,三年理论总薪资1650万,较“执行完新疆剩余合同+后续签约”的假设少150万。但实际收入并非仅看工资单,北京首钢通过多重非工资福利补足差额:为其解决北京户口与核心区三居室装修住房,利用本地资源助其拓展商业代言,预计每年代言收入可覆盖50万单赛季薪资差;此外,若北京队成绩优异,季前赛单场最高15万、季后赛单场最高30万的赢球奖金,可能让赵睿每年再添超200万收入。不过,此前报道提及的1500万签字费,因CBA严查阴阳合同存在违规风险,尚未有实锤。
这笔交易的达成,源于双方的现实需求。北京首钢队内已有周琦、范子铭、陈盈骏3名D类球员,受规则限制无法为赵睿提供顶薪,故先买断其新疆剩余合同,再以C类合同签约,规避工资帽限制;对赵睿而言,加盟北京可与周琦重聚,补强球队后卫短板冲击总冠军,且北京更完善的医疗资源,能应对他过去两赛季仅出战35场的伤病隐患。
然而,交易背后的争议同样凸显。球迷质疑操作“绕开工资帽”,加剧联赛贫富差距,使北京、上海、广东形成“三强争霸”格局;媒体人付政浩直言,“规则允许非工资补偿”的漏洞,可能导致阴阳合同泛滥。但客观来看,赵睿的“经济账”实则划算,户口、住房、代言等隐性价值,大概率让其实际收入持平甚至超过原顶薪水平。
赵睿的转会,既是球员个人职业选择与球队战略的结合,也暴露了CBA现行规则下“金元操作”的现实。这笔看似“降薪”的签约,最终成为多方权衡下的双赢选择,也为联赛薪资体系的完善留下思考空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