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7·22”强降雨带来的严重影响,大王庄镇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区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全面、高效推进。近段时间以来,各重建点位机械轰鸣、人员忙碌,清淤疏浚、房屋修建、道路修复、水电恢复等多线作业同步展开,受灾区域正逐步恢复往日秩序。
抢修复、保民生,是重建初期的重中之重。灾情发生后,现场工作组立即投入战斗,与区直部门、镇村干部和施工单位协同作战,全力抢通生命线。工作人员连续奋战,仅用2天完成临时用电和通讯恢复,5天实现生活用水供应,为后续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8月26日,记者走进大王庄镇开展实地探访,各处工地热火朝天,运输车辆进出频繁,施工人员分工协作,一派紧张有序的施工场面映入眼帘。
安置房建设是灾后重建的关键环节。区住建局会同大王庄镇,在做好前期房屋安全鉴定的基础上,于宅科小学旧址启动了安置房项目建设。在宅科小学旧址安置点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地基浇筑和墙体砌筑。该项目从勘察、设计到施工均聘请专业团队严格把控,并引入济南能源集团负责工程保障。“项目预计9月底完成主体结构,10月底前达到入住条件。”区住建局党组成员、建筑业服务中心主任田成亮表示。
水利设施修复同样全面提速。在寨里河龙尾中桥段,挖掘机、装载机、工程运输车来回穿梭,施工人员顶着烈日进行清淤、基槽开挖和挡墙砌筑。全区目前已累计投入机械500余台班,施工人员3000余人次,完成河道清淤32公里,开挖基槽5.5公里,砌筑挡墙2.1公里,外运土方1.2万方。“为保障工程质量和进度,每条河流均安排一名局领导和业务骨干常驻一线,全程监管,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区城乡水务局党组成员、区河湖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金峰表示。
与此同时,道路交通修复工作也在同步推进。根据道路、桥梁受损情况分为三个阶段施工:第一阶段针对受灾严重区域,从8月12日开始至10月底完成;第二阶段针对寨里、大王庄下游等区域,近期开始施工,11月中旬完成;第三阶段剩余道路将于9月中旬开始实施,11月底基本完成重建任务。“我们下一步将与相关部门密切协作,分段施工,相互配合,争取重建工作有序进行,顺利开展。”区城乡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段崇亮介绍。
审计监督工作全程嵌入重建各个环节。区审计局电子数据与信息科科长赵岩介绍,聚焦灾后重建项目建设程序、质量、进度、成本4大核心目标,扎实推进跟踪审计工作。对重点建设项目开展全覆盖、无死角跟审,确保重建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廉洁工程。
临时安置点内,生活保障和人文关怀并重。这里实行24小时区级领导带班制度,医护人员全天候值守,心理专家定期开展疏导,并组织手指操、集体观影等活动缓解群众焦虑情绪。垃圾清运、环境消杀、餐食配送等服务定时有序开展。“我们把受灾群众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全力做好临时安置点后勤保障工作,制定了应急预案,确保有问题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确保群众生活安全、安定、有序。”区政协党组成员、秘书长,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工作组副组长邹振儒表示。
夜幕降临后,镇村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开展夜间巡查,防范次生灾害。“作为大王庄镇驻石屋子村工作组成员,在灾情发生后,我们及时对村民住房等信息进行摸排,全力服务施工队伍抢工期,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时与村两委和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处理,接下来, 我们将继续做好值班值守,全力保障重建期间的安全稳定。”大王庄镇党委委员王海波表示。
截至目前,全镇7条河道、28条道路修复工程已全线开工,供电设施重建提前5天完成,宅科安置房、河道水利设施修复等节点工程正按计划推进。“下一步,我们将以‘抢’字当头推进工作,全力提速重建进度,坚持‘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原则,在施工一线召开调度推进会,协调解决施工难题,做到‘问题解决不过夜’。”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大王庄镇现场工作组办公室主任吕爱武表示。
大王庄镇的灾后重建不仅是一场基础设施的修复,更是一次民生温度的传递。从争分夺秒点亮万家灯火,到科技赋能守护重建质量;从安置点里热气腾腾的餐食,到河道上轰鸣不息的机械——每一处重建现场都写满责任与担当,大王庄镇正以灾后重建“加速度”,在汗水浇筑的工地上重建家园,更重建信心。
莱芜融媒记者:吕帅
今日信息小程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