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术网讯 2025年8月25日下午,由中国书画报主办的“与时俱进——纪念王颂馀115周年诞辰座谈会”在中国书画报美术馆举行。与会专家结合王颂馀先生的作品集、手稿和文献资料,探讨了与其交往的珍贵回忆,并围绕王颂馀先生的艺术风格、教学理念与人格风范展开了深入讨论。
座谈会现场
参加本次座谈会的嘉宾有: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今晚报资深编辑、文化学者姜维群,中国书画报编委、天津美院教授陈福春,天津美院原创作研究院副院长、天津美院教授刘文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执行总编辑路洪明,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天津美院霍春阳花鸟画研究所副所长孙飞,天津书协原副主席、天津美院学术委员会原主任、天津美院教授喻建十。
王振德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王振德从津派文化发展的角度切入,表示王颂馀作为“津门八大家”之一,对天津画派的形成与推动具有重要作用。他强调,王颂馀先生儒释道兼修,一生践行贤人之道,其艺术与人格皆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精神追求。
何延喆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表示,王颂馀是天津文化发展历程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其艺术成就在天津乃至全国均具有重要影响。他个人对王先生深感敬仰,并特别指出,王颂馀的作品形神兼备,笔墨语言丰富多元,兼容传统与个性,其艺术创造力为后世提供了持续的研究价值与思考空间。
姜维群发言
文化学者姜维群从艺术研究方法论出发,强调对画家个体的深入研究须结合其地域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他以王颂馀为例,指出基于天津的文化视角和历史语境对其艺术进行考察,有助于更准确、真实地把握其艺术成就与历史定位。
陈福春发言
天津美院教授陈福春认为,王颂馀擅长以画笔捕捉生活中细微而精彩的瞬间,并超越表象,深入对象的内在精神。其作品不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对生活的深刻品读与感悟,笔墨节奏明快,气韵生动,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刘文生发言
天津美院教授刘文生指出,王颂馀先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天津美术学院的教学工作中培养了大量艺术人才,推动了中国画教育体系的完善;二是在中国画创作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其艺术实践对现代水墨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杨惠东发言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杨惠东提出,王颂馀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画转型期的代表画家之一,亲身参与并推动了从传统摹古向现代写生、从笔墨守正到创新求变的艺术变革,其艺术道路反映出中国画在现代性进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孙飞发言
天津画院专职画家孙飞认为,王颂馀先生在山水画领域成就卓著,无论是在山石结构的表现还是画面节奏的把握方面,均体现出集大成的艺术造诣。这也使得他在新中国成立后能够成功融入现代水墨创作语境,实现艺术语言的创新。
喻建十发言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喻建十指出,王颂馀的绘画深刻体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理念,其艺术风格既扎根传统,又呼应现代审美需求。他回顾了王颂馀先生的学习与创作历程,并作为家属代表向主办单位及与会专家学者致以诚挚谢意。
路洪明发言
本次研讨会由天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天津美院教授,中国书画报社社长、执行总编辑路洪明主持,他表示,进入天津美术学院以来,王颂馀先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与学院现代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在个人创作中取得很高成就,也为中国画教学体系建设系统化、科学化作出重要贡献。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王颂馀先生展品选刊 、
作品名称:黄山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滴翠 创作时间:1981年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九《山村小景》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十《山村小景》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十二《春雨画法课图》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十三《黄山十里多如此》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十五《奔泉课徒》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山水册页之十八 创作时间:20世纪60年代
作品名称: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 创作时间:1964年
作品名称:李白诗句 创作时间:1983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