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些传世的艺术品,铺满了历史的尘埃,你会被呛着吗?
很多人会觉得读艺术史就是读“艺术史”,但如果你真正读“艺术史”,那种感觉其实极为乏味。一旦涉及艺术史,很多专业名词让人眼花缭乱,更何况,纵使在当代,艺术本身也是有闲阶级的“玩物”,既然牵扯到“有闲”,那必然与普罗大众有那么点距离。当然,这种距离感还在于书的厚度和价格。
举个例子,加德纳艺术通史(2019年典藏版),全书达1300多页,活动价在450元左右(大概等于某些手游的20连抽),如果平时能背在身上行动,不仅能起到锻炼身体之奇效,危机时刻还能向敌方掷出以促成板砖致命的美妙时刻。
毫不夸张的讲,除了从事艺术专业相关的人,真正没事儿愿意抱着一本重达数斤甚至十几斤的“砖头”的人极少——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个深不可测的“咖”,可以考虑与之保持互动,因为以后有可能需要“抱大腿”!
不过,艺术这东西本身不需要搞的那么高冷,绘画、雕塑什么的,也只是世俗生活的抽象化。毫不夸张的讲,《蒙娜丽莎》和各种美少女的青春靓丽照,都可以算“私房艺术品”。
可能你会问,私房照是艺术吗?当然是!而且,论给大众带来的赏心悦目感,美少女的娇羞清澈带来的怦然心动感,肯定是要高于《蒙娜丽莎》的。
更为重要的是,这幅画的尺寸并不大(纵77cm,横53cm),只比80*80的地砖小一圈儿,而且,如果真想去卢浮宫一睹真容,恐怕你要面对的场面是这样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知道《蒙娜丽莎》并不能极速提升所谓的“艺术品味”,何况,“品味”这种东西是要依靠日积月累才能有所升华的——它就好像怀孕,时间久了才能让人一眼看出来。
不过,关于《蒙娜丽莎》为何会藏于法国卢浮宫,意大利爱国青年曾偷了她,这个女子的真实身份等花边故事,才是更吸引人的。当然,如果在提升一些底蕴,自然是这幅画的创作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往事。
让我们来个折跃,从16世纪的法国跳转到10世纪的南唐,这个时代很出名的一幅画叫《韩熙载夜宴图》,这幅画其实深挖起来也有不少故事。
当时南唐的君主是著名的李煜,韩熙载是李煜的朝臣,更是南唐三朝元老,这幅画“有趣”的地方在于——韩熙载的这次夜宴属于私人性质,本应沉溺于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为何画家顾闳中要用画笔记录下【韩熙载】“轰趴”的全景?
后世有两种解读,第一,是李煜希望名士韩熙载能振作精神,莫要声色犬马;第二,是李煜担心韩熙载这位来自北方的大佬被敌方策反,韩熙载为了自保故意每天开趴体用来打消君王的猜忌。
不管是哪一种,历史的真相早已被埋没。表面上,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中去观察那个时代人的穿着、陈设、娱乐活动;深挖一些想,创作此画之时,北方的赵匡胤已经建立宋朝,南唐权贵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还愿意如此“享受人生”,可见朝廷已然岌岌可危,这个东南之国的覆灭指日可待。
以当代角度看,一切皆为艺术——尤其那件陶瓷艺术品“诞生”之后,事实上,我以为,当一切都是艺术之时,艺术就什么都不是了。在我自己翻阅厚重的艺术史时,不免会想到,从古至今的那些传世艺术品,都有独特的时代背景,与其是看艺术品,可能我们只是看到其形,但如果我们对比同一个时代不同地域的艺术品,就能比较出时代大背景对艺术品的影响。
如果我们强调以史为鉴,那艺术品本身的学问可就多了!
我最近在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比照着看,说实话,大部分艺术品其实与老百姓,也就是平民生活关系并不大。
先来看看西方,比如各种名人雕像,不管是大理石还是青铜的,要么是为权贵立个形象,要么就是特定建筑的装饰品;至于享誉全球的不少宗教建筑,虽然肯定有其艺术价值,但其设立初衷还是强化宗教对于民众的思想控制,要么是让民众老实生活,要么是鼓动民众参与“东征”,要么就是借此搜刮民脂民膏。
总之,当我们后人看到那些美轮美奂的珍品时,不要忘了其时代背景。那些未能留下名字的工匠们其实是更伟大的艺术家。
在油画方面,这就更值得一说。很多油画家的作品都是有钱人的定制品,有钱人往往是富商、皇室、权力阶层等。当然,关于底层民众的画作也有,但这类艺术家的生活基本还有一定保障,要么是有朋友、家人赞助,要么就是还有其他类别的作品能“恰饭”——否则,这类人早就流落街头、死于饥寒交迫中了。
咱们东方艺术品也差不多,比如我们现在能在博物馆看到的国宝,很多都是达官显贵的陪葬品,要么就是宫廷玩物——瓷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当然,这也很符合逻辑,传世的瓷器肯定都是极品,普通人肯定是消受不了的,也只有权贵家中才会有这些。看两宋的历史,我们会觉察到两宋的制瓷水平很高,陆海贸易都很发达。但两宋出现的内外交困也是相对最令人扼腕的。
或许,我们也要禁不住想,贸易的确让宋朝有了足够多的钱,但这些钱似乎都没用在军事上,如果朝廷的钱能多用在提升军队战斗力,而不是过高提升士大夫俸禄上,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多令人心碎的历史往事。
再者,很多制瓷的手艺已经失传,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看那些国宝。更何况,很多宝贝因为清末遭遇列强入侵而流失海外,这也让人禁不住反思,当国家连自己的安危都无法保证,有再多的艺术珍品又有什么意义?搁在今天说,艺术品和艺术,只有在国家强盛的基础上,才更有存在和发扬光大的现实意义。
这又不免想到乾隆皇帝,我在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地方看到很多华美的瓷器都曾是乾隆的独家专供“玩具”,此外,我相信你们也知道,乾隆在位期间不断网罗天下珍宝,还喜欢在各种传世名画上题字。
乾隆执政前期的确没出什么毛病,甚至开创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这并不是他一人的功劳,乾隆爷爷康熙、老爹雍正给他打下了足够坚实的基础——对比起来,崇祯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用强力胶水糊都救不了的帝国。
但是,清朝出现转折也是在乾隆统治中后期,吏治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当然,你也可以说是盛极而衰。但如果我们细品历史,但凡钟情于艺术领域的帝王,基本都在为王朝埋下祸根,著名代表人物有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考虑到世传唐玄宗李隆基作《霓裳羽衣曲》,姑且也算好了。
我想,我们看多了历史,在前朝后世的七零八落中总能找到相似的脉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昌盛,文化必然繁荣,艺术必然随之发展。但艺术毕竟只是普通民众生活的调剂品,一旦反客为主,也就难免滋生弊端。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而言,艺术概念和艺术品本身还没有各种唾手可得的八卦故事有吸引力,换个角度看,某个艺术品承载的往事也正是那个时代的“风流韵事”,与其聊艺术和艺术品,倒不如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
我想,并没有多少人去在意什么三角构图的稳定性,告诉你达芬奇的草稿需要用一面镜子来看才是重点——因为左撇子达芬奇的文字都是镜像文字,是倒着写的。从侧面也说明了天才就是天才,不管做啥都让我这样的凡人望尘莫及。
“当那些传世的艺术品,铺满了历史的尘埃,大家会被呛着吗?”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7月我就想做个关于艺术的系列,但迟迟未能整理出一个纲要。
原因就在于,我想不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如果只是单纯说艺术史,那么只要将各种大部头书籍中的内容,加以改良,用更贴近大众的文字风格编撰即可,但这种内容必然没什么流量,何况,不如鼓励大家直接去看原版书籍,因为图文并茂,且更有专业性。
西方的不少雕塑和油画还与历史有关,但咱们的艺术珍品写意的过多,很难说出一整个系列故事。说白了,可以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中,夹带某个时期的艺术品,比如《清明上河图》,但以《清明上河图》为主体,显然不太好做成视频。
我有时慨叹的是,明明知道历史的车轮总是会压出相似的车辙,自己却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把握住机会跟上时代的步伐。着实有点可悲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