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怀集县在志愿服务领域积极探索创新,推出备受群众赞誉的“点菜式”志愿服务新模式,为该县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注入全新活力,树立起基层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的实践标杆,实现服务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转变。
怀集幸福街道居民李阿姨享受“点菜式”志愿服务——眼部检查。 受访者供图
不久前,居住在怀集县雅豪庭园小区的李阿姨眼疾复发,但子女常年在外工作,一时间无法返家,陪诊看病颇为头疼。得知情况后,小区管理人员通过“点菜式”志愿服务,为李阿姨提供了眼科检查服务。
幸福街道社区接到需求后迅速报送街道办,怀集县委社会工作部通过沟通平台,对接了怀集眼视光眼科医院,最终让李阿姨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专业的眼部检查服务,她对这次贴心服务赞不绝口。
据了解,以往,怀集县的志愿服务多采用“供给导向”模式,由组织单方面确定活动内容,群众被动接受服务。这种模式下,部分活动因脱离实际需求,难以获得群众认可。
为破解这一难题,自怀集县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以来,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与志愿服务组织深度沟通,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构建“群众点单—社区派单—组织接单—联合服务—多维评效”的闭环式志愿服务机制,有效打破传统志愿服务中供需脱节的瓶颈。
李阿姨享受的眼部检查服务,正是该项模式高效回应民生需求的生动案例。在精准匹配群众需求与志愿组织资源,怀集县委社会工作部又建立了怎样的需求分类标准和组织资源数据库?
怀集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梁树贵介绍,为了兼顾志愿服务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分类标准围绕民生服务类、社区治理类、发展建设类三方面做好差异化诉求的跟进和响应。“其中,民生服务类则在助老助残、儿童关爱医疗帮扶、技能培训等方面征集服务项目;而社区治理类则围绕社区“微治理”征集项目,包含矛盾调解、垃圾分类、平安巡逻、环境整治等,筑牢社区和谐稳定防线。”
此前,幸福街道前途村有不少独居、空巢老人,县民政局为当地特困老人发放了智慧养老手环,可实时监测健康数据、定位行动轨迹,解决老人健康监测与走失隐患。但街道社工在走访中收到多位老人“点单”:“手环功能多,看不懂也不会用,希望有人教教我们。”
“针对这一需求,县智慧助老志愿服务队迅速接单,组织8名志愿者赴前途村开展智慧助老进农户智能手环暖人心专项服务。志愿者抵达后,先为老人们逐一核对、调试手环,随后用方言和通俗语言讲解功能,边说边手把手教老人操作。”梁树贵认为,精准志愿服务的背后,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老人们不仅熟练掌握了智慧手环使用方法,还能从心底里感受到来自社会的热切关怀。
通过“点菜式”服务与多维评价机制的实践,怀集县不仅提升了群众对志愿服务实用性的认可度,让群众切实受益,更充分激发了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群体的参与热情。为了推动“点菜式”志愿服务模式落地见效,当地从政策、资金、人员三个关键维度出台系列具体扶持措施。
其中,县委社会工作部制定了《关于在全县高举“岳山造林”志愿服务队旗帜,建立“点菜式”志愿服务活动机制及征集志愿服务项目的方案》,不仅明确“群众点单—社区汇总—平台派单—组织接单—服务落地—评效反馈”的完整运作流程,还划定各部门职责。
同时,在人员培训上,构建分层体系,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定制化培训,确保志愿服务专业高效。例如对志愿组织负责人培训,聚焦“项目管理+沟通协调”,教授如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设计适配服务方案、提升组织统筹能力。对普通志愿者培训,则着重围绕“基础技能+安全知识”,涵盖服务礼仪、应急处理、群众沟通技巧等内容,通过实操教学让志愿者“能服务、会服务”。
如今,怀集县“点菜式”志愿服务已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通过机制创新、精准对接、统筹协调和科学评价,全县志愿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怀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志愿力量,书写出为民服务的崭新篇章。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夏紫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