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典乌普萨拉,33岁妈妈Alessandra Paiusco亲身经历了一出“恐怖片”。
她带着父母、两个孩子,满心欢喜去郊外采蓝莓和鸡油菌,结果——一张随意的自拍里,竟意外多出了“第三个主角”。
那天,Alessandra和父母Marco(63岁)、Lea(57岁),带着两个孩子——快3岁的Leonidas和只有1岁的Olympia,驱车一个小时来到农场附近的树林。
他们这趟旅程很轻松:一边采蓝莓,一边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少见的黄色鸡油菌。
树林里空气清凉,阳光从枝叶间落下,蓝莓一颗颗挂在低矮的灌木丛里。孩子们边摘边吃,小手染得蓝紫一片。Alessandra看着两个小家伙凑在一起,嘴角和手指全是浆果的颜色,心都要融化了。她拿出手机,随手拍下几张照片,留住这一刻的天伦之乐。
在那一瞬间,她完全没想到,一场“潜伏的危机”,也同样被镜头记录了下来。
一家人兴冲冲回到农场,像往常一样,她仔细检查自己和孩子的身体,防止树林里的蜱虫附着。
蜱虫是瑞典夏季最常见的“小恶魔”,肉眼小小一颗,却能吸血,更危险的是,它们可能携带莱姆病或者蜱传脑炎病毒,后果很严重。
那晚一切正常,她没发现异常。但第二天一早,推开窗帘,阳光瞬间照亮屋子,她猛然看到了女儿Olympia的睫毛上,有什么不对劲。
“我立刻就看出来了,那不是脏东西,而是一只蜱虫。”
是的,一只小小的、黑色的蜱虫,正牢牢地嵌在孩子的睫毛根部,吸附在那里。那一瞬间,Alessandra不只是震惊,甚至有点生理性的恶心感。蜱虫寄生在人身上已经够吓人了,更别提是停在一岁宝宝娇嫩的眼睛边缘。
回看照片,他们才发现,这个讨厌的小东西是从森林里带回来的。
不确定怎么办,她第一时间找了农场的主人确认。对方一看,立刻建议她带孩子去最近的医疗中心——Tierp小镇,开车要45分钟。
这可不是在手臂或者腿上,蜱虫钻在眼睛边,根本没法在家自己处理。
她拍下特写照片,发给父母看。照片里,蜱虫完美地藏在睫毛根部,几乎与睫毛融为一体。光是看照片,都让人忍不住头皮发麻。
到了医院,挑战才真正开始。一岁的小姑娘Olympia,哪能理解医生要做什么?她只是本能地害怕和抗拒。蜱虫又在眼睛边这样敏感的位置,操作稍有不慎,可能伤到眼睛。
“她害怕极了,我们只能死死抱着她,”Alessandra回忆时说。
一开始,护士尝试用一种类似“套索”的工具去取虫,但不管试几次,都没有成功。孩子哭得撕心裂肺,中途只能停下来安抚,甚至靠母乳哄一哄,再继续。
场面一度陷入僵局。Alessandra形容,那两个小时,她几乎是在和女儿“摔跤”,仔细地牢牢按住小小的身体,眼看着护士一遍遍尝试。
最终,还是一位名叫Irena的资深护士,拿出最传统的方法——医生用的镊子。她目光坚定,手稳得惊人,在众人屏住呼吸的那一刻,“啪”地一下,把蜱虫完整拔了出来。
整个房间的气氛都松了下来。
Olympia在整个过程中哭得筋疲力尽,但蜱虫取出来后,她很快就平静下来。
医院给了她一只可爱的斑马玩偶,小姑娘立刻转移了注意力,捧着新玩具,很快忘记了方才的痛苦。
相比之下,妈妈却久久无法释怀。那只微小的蜱虫,不仅让她经历了人生最煎熬的两小时,也让她意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背后,其实潜藏着不少隐形威胁。
Alessandra把这段经历和那张“恐怖照片”发到了TikTok 上。照片里,一个温暖的家庭瞬间,因为眼角的一只小虫子,变得让人背脊发凉。视频迅速引发热议,很多人留言表示再也不敢轻视蜱虫。
“即使做了各种预防措施,蜱虫还是可能趁衣服、车座的缝隙,意外接触到孩子,”她写道。
她的提醒很直接:蜱虫不仅仅是夏日郊游的“小麻烦”,它们可能带来长远的健康风险。比如莱姆病的症状,往往要很久之后才显现,一旦怀疑被咬过,就必须告诉医生。
这场故事,幸运地以一只小玩偶斑马为句点,无人受到伤害。小 Olympia 继续玩耍,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
但对于Alessandra来说,这次林间之旅的记忆,不再只是蓝莓和蘑菇的清香,而还有那只藏在孩子睫毛上的蜱虫,以及医院里两个小时的艰难抗争。
Ref:
https://www.newsweek.com/mom-takes-selfie-child-there-were-3-photo-tick-2117668
文|小月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