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农耕与数字科技相遇,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对话,南浔的乡村田野正上演着一场静悄悄的农业革命。从智能大棚里的精准调控到光伏板下的生态养殖,从生产端的降本增效到产业链的价值跃升,这里的农场正以“科技+绿色”为双轮,书写着添“绿”生“金”的新答卷。
走进旧馆街道浙江本道农业有限公司的果蔬基地,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内,绿叶舒展、藤蔓攀缘,与印象中“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田截然不同。这里的智能监测设备如“数字哨兵”般实时捕捉温光水热数据,全自动喷灌系统似“精准园丁”按需供给水分,连土壤墒情、植株长势都能通过大屏清晰呈现,传统农耕场景正被科技赋予的全新面貌改写。
“科技赋能让农业有了‘新玩法’,更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本道农业负责人谢去非指着刚采摘的有机番茄介绍,自智能化育苗车间投用以来,通过后台精准调控光照、温湿度,育苗周期缩短了,人力成本也下降了,更关键的是,每一批农产品都需经专业检测中心“严选”,达到绿色有机标准后直供长三角商超。“过去普通蔬菜论斤卖,现在有机菜按盒卖,单价翻了两番!”他笑着告诉记者,凭借绿色认证的市场溢价,不仅产品销量上涨,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绿色”真正成了农户增收的“金钥匙”。
与此同时,在南浔源丰家庭农场,另一场“畜光互补”的低碳试验正在发生。畜棚顶部铺设的光伏板,通过“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年发电量可达240万度,额外收入10余万元租金;棚内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环境自动调控、粪污实时清理。负责人朱梓萱通过手机APP远程管理羊群,彻底告别传统养殖“脏、累、杂”的旧画面。
“生态化养殖不是‘赔本买卖’,而是‘多赢选择’。”朱梓萱翻开账本介绍,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饲养员可实时监控温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参数,甚至远程调控自动喂料机,数字化粪污处理池实现雨污分流、粪尿分离。“现在每年饲养成本降低约20%,有机羊肉、羊粪有机肥等产品的综合收益较传统模式提升25%。”在她看来,以前觉得“低碳”离农业很远,现在才明白,绿色转型就是咱们的“致富经”。
南浔的实践不仅局限于单点技术应用,更体现在系统性的产业生态构建。南浔区已培育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省级生态低碳农场15家,形成“一镇一品”的生态农业集群发展格局,通过“科技+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整合研发、生产、检测、物流全链条,推动农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跃升。
“农业的‘低碳转型’,本质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赋能。”南浔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业数字化转型,探索碳汇交易、GEP核算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依托“南浔知味”区域公共品牌,拓宽绿色农产品的市场渠道,让每一寸生态资源都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
原标题:《解锁田埂上的“两山”转化密码,南浔农业有“新玩法”》
栏目编辑:吕倩雯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记者 唐闻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