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秦长城:始建于秦昭王35年(公元前272年),是宁夏境内最古老的长城,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遗迹之一。在宁夏境内共分布有约200公里之长。
宁夏处于地理学上所讲的农牧交错带,这一地区大致在沿400mm年降水线两侧分布,其最具代表性的经济特征就是农、牧业混杂。这里作为农业向畜牧业的过渡地带,是古代中原农耕民族与草原游牧民族发生战争、冲突最频繁的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给宁夏造就了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景观:遍布长城和堡寨。
宁夏的长城、堡寨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已经派兵修筑长城驻防,此后,几乎各朝都在宁夏屯垦驻防,修筑堡寨、长城等军事防御工事。时至今日,仍有不少遗迹留存。由于这一地区降水量较少、人口相对稀少,所以,遗留下来的长城、堡寨数量较多,而且大多保存完好。
![]()
宁夏境内长城分布图
长城
宁夏境内现存有不同时期的长城共计有1500多公里,其中墙体可见的有500多公里,几乎境内每一个市县都有长城遗迹分布,也由此获得了“长城博物馆”的美誉。宁夏的长城主要是战国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战国秦长城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从甘肃静宁县进入宁夏西吉县,经固原、彭阳,东西横贯而出到甘肃镇原县,在宁夏境内存有200多公里。隋长城位于宁夏灵武市黄河东岸,向东延伸进入陕西境内,现存约350余公里。明长城则是宁夏境内分布最广、保存最多的长城,现存有西边墙、东边墙、北边墙和固原内边墙四条骨干边墙,全长1300多公里。宁夏留存下来的这些长城大多为土制长城。
![]()
宁夏境内的明长城:明代河套一带是蒙古诸部南下侵扰的主攻方向,也是明军防御的重点地区。明代在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中,有两个就在今宁夏境内(即宁夏镇和固原镇)。为了防御蒙古诸部的侵扰,明军构建了以长城和屯堡为主、烽燧壕障为辅的纵深防御体系。如今,在宁夏境内遗留着大量的明代长城和屯堡等遗迹。
古堡寨
宁夏境内留存的堡寨主要是宋、明两代留下的古堡寨,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分布十分密集,仅固原境内就号称有百余个之多。我们走访了其中一些保存较好、比较有特点的堡寨,如大营古城、隔城子古城和西安州古城等。
![]()
宁夏境内主要堡寨
大营古城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乡政府东北面,紧靠着大营河。该城是宋代所建的堡寨(当时的名称待考),明代曾经沿用。大营古城保存十分完好,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古城的轮廓:全城大致呈长方形(东南角略弯曲),设有四个城门,其中南北二门建有瓮城,东西城墙上分布有若干马面。大营古城的筑墙方法十分特别,和我们看到的其它堡寨仅使用粘土夯筑的方法不同的是,大营河古城在夯筑城墙时,在粘土里掺杂着一些石子进行夯筑,起到了类似今天混凝土的效果,所以城墙十分结实,很难被破坏,这种方法在后来明代修筑长城时曾经常使用。
隔城子古城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隔城子村,北宋时称作三川寨,这里发生过惨烈的三川寨之战,守寨的宋将杨保吉阵亡,宋兵伤亡五千多人。金占领后,升其为县治,称作三川县。由此,隔城子城址比其它古堡寨规模略大,为南北走向的长方形,长880米,宽324米,残高1-5米,基宽5米,四面均有瓮城、护城河等遗迹,中间有道东西走向的城墙,将全寨分割成一个“日”字形结构,故而当地称作“隔城子”。但从该城的沿革来看,这种“日”字型结构很可能是寨城升级为县城时展拓城池而成。
西安州古城位于宁夏海原县城西南40里的西安镇。这里紧靠着天都山(即西华山),曾经是元昊攻宋的屯兵地,元昊还曾在这里修建了避暑的夏宫。公元1081年,神宗五路伐夏攻占这里,焚毁西夏宫殿,筑城设防,置西安州。明代设西安州守御千户所,一直使用到清末,1920年毁于海原大地震。现存城墙轮廓呈正方形,边长约700米,东西二门环有瓮城,四周尚有护壕痕迹。城内面积很大,近年来还在城内修建了一座小的钟楼。
![]()
![]()
大营古城南门及月城:大营古城南门绕有月城,月城也叫瓮城,因其呈弯月形环绕于城门外而称为“月城”,是古代用于屏蔽城门以增强城池防御能力的小城。宋夏战争里都有关于月城的记载,如在定川寨之战里,葛怀敏被溃兵踩踏昏厥,就是被抬到月城里救治苏醒的。大营古城内保存相对完好的月城让我们对宋代城防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
隔城子古城:宋称三川寨。康定元年(1040),宋夏三川口之战后,同年秋,元昊又率西夏军队从南路入侵镇戎军(今宁夏固原),在三川寨与宋军激战,守将杨保吉战死,西夏军队在三川寨劫掠了三天,待宋军援军主力到达后才撤退。三川寨之战与后来的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被合称为“镇戎三败”。
![]()
西安州古城:西安州古城始建于宋代,距海原地震断裂带约2公里。位于西华山南麓的西安州盆地中。古城平面呈正方形,黄土夯筑,坚固厚实。每边各有20个等距离的马面,开有东、西、北三门,均绕以瓮城。1920年海原大地震中,西安州城墙全部倒塌,城内房屋殁于瓦砾,城中居民伤亡十之七八。
![]()
西安州古城墙上的马面:宋人撰写的《守城录》中的记载为“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西安州古城的马面测量距离是50米,应该是符合宋城规制的,而明代修建的现在陕西西安市的城墙,其马面距离是120米。
![]()
西安州古城倒塌的城墙:这是一面倒塌的城墙,可以清楚地看出,土层下压的就是当时城墙外包的城砖。
![]()
![]()
从固原赶往海原天都山路上即景:地处黄土高原的海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辖区内沟壑遍布,土地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据一本旅游地图介绍说,当地旱、雹、震、风、沙五灾俱全,可谓是名副其实的“贫困甲天下”。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有着诸如西安州古城等古堡寨,这些难得的旅游资源,对于这个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是一个宝贵的契机。
李寻、楚乔合著的“白酒三部曲”——《酒的中国地理》《中国白酒通解》《中国白酒配餐学》已经全部出齐,可登录“李寻的酒吧”公众号商城选择购买(,或者扫下面李寻老师助理朱剑、童康育的二维码联系进行购买,三本合一同时购买有优惠!
![]()
点击进入李寻的酒吧商城购买
图书简介
《中国白酒配餐学》围绕“中国白酒配餐基本原理”“为酒选菜”“为菜选酒”三大主题的四十二个知识点,同步于国际餐酒搭配理论,以先进的食品科学为基础,通俗生动地讲解全国23个菜系餐酒搭配的实用案例;填补了中国白酒与美食搭配领域研究的空白,可作为广大白酒营销人员、餐厅主理人员拓展业务范围、提高业务水平的“教科书”,以及广大白酒与美食爱好者提升生活品质的餐饮美学读物。
《酒的中国地理——寻访佳酿生成的时空奥秘》于2019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及白酒爱好者的关注,至今已重印四次。全书以文化地理为引导,一方面,沿大运河和诸多古道做空间分布的大线索梳理;另一方面,从文化认知的角度切入解读,全面探寻酒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全书内容丰富,具趣味性、知识性,又不乏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
《中国白酒通解》对中国白酒进行了系统、全面、专业、细致的解读,涵盖了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中国白酒是什么;中国传统白酒工艺详解;简说酒精;新技术、新工艺、新型白酒;中国白酒的香型——自然地理条件、工艺、风味、品鉴;白酒市场解剖;李寻白酒品评法——供选酒师和消费者使用的白酒品评法。作者亲自走访了数百个白酒厂,通过艰辛的田野调查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全书资料丰富,见解独特,思想深刻,总结性和开创性兼具。同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各领域人士阅读,尤其是白酒酿造、经销、收藏品鉴人士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扫描李寻老师助理二维码
加入李寻品酒学院酒友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