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 年,日本侵略者入侵热河省,威逼华北,长城抗战爆发。密云古北口是重要隘口,也是战况最激烈的战场之一。中国军队在此打响了北京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枪。
古北口战役持续 75 天,中国军队伤亡 1.6 万余人,击毙日军 7000 人以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在古北口战役遗迹寻访中,“惨烈”是人们提到最多的词。帽儿山就是一个见证。
帽儿山位于古北口老城东门外 1 公里处,远看像帽子,因而得名。如今,山顶寸草不生,岩石裸露,这是当年被日军轰炸的结果。82 年前,帽儿山是一处战略要地。1933 年 3 月,中央军第 17 军 25 师抵达古北口后,在山顶建立军事哨所,用电话传递战斗信息,保卫古北口城右翼。
1933 年 3 月 11 日,日寇攻破将军楼,向古北口城和龙王峪包围、猛攻。12 日,我军大部队开始撤退,帽儿山哨所的 7 名战士投入战斗,掩护大部队撤离。敌人发现后,调来重炮轰炸。战士们凭借一挺机枪、6 杆步枪还击,坚持到大部队撤离。按理说,战士们可以撤离,但由于通讯中断,他们没有得到撤退命令,谁都没走,全部在山顶坚守。
日军发现山顶上还有人在抵抗,山势又陡峭难攻,就用飞机投弹轮番轰炸,狂轰滥炸后,派出数百名日寇往山上攻。七勇士倚靠居高临下的地势并以山顶上的怪石山洞作为掩护,顽强还击,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用刺刀、枪管、枪托和冲上来的鬼子肉搏,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日军指挥官原本以为帽儿山上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守军,但后来搜遍了整座山,发现只有7具中国军人的尸体。日军却死了160多人,伤了200多人。这名日本指挥官大为‘敬佩’,下令把这7名中国军人安葬在山的南坡,并立了一块碑,上面写着‘七勇士之墓’。安葬的时候,日本指挥官带着部下恭恭敬敬在坟前鞠躬。”“鬼子为什么要给中国人立碑、鞠躬,要我说,是我们中国军人用铁血精神战胜了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他们才给立的碑、鞠的躬!”
古北口战役之惨烈,帽儿山只是其中一例。史料记载,长城抗战古北口战役自1933年3月5日中日军队接战始,至5月19日结束,历时75天,其间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古北口保卫战、南天门阻击战和石匣一带阻击战。中国军队以劣质武器和血肉之躯,顽强抗击拥有飞机、重炮、战车等现代化装备的日本关东军,毙伤日军7000人以上,自身伤亡也达到1.6万余人。
由于国民党当时执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以战求和的政策,包括古北口战役在内的长城抗战最终以失败告终。1933年5月15日,第17军奉调离开密云,5月19日,日军不战而克密云县城。
“战争刚结束,古北口这一带的山上、沟里,到处都能看见尸体,都是中国将士的,战争后期没来得及运走,遗弃在山上,任风吹,任鸟啄。老百姓不忍心战士的遗体就这么暴露在荒郊野外,就自发地把尸体背到自家菜窖里。后来,这事儿惊动了古北口关帝庙的住持王乐如,他着急了,说这么多尸体放在菜窖里,能是长久之计吗?他就赶紧找地点,又和古北口商会商议,最后决定,让百姓把尸体从菜窖里背出来,集体安葬在这座公墓里。”
这座公墓始建于1934年,今年上半年刚刚进行过一次修缮。进门的门垛上写着一副挽联,上联是“大好男儿光争日军”,下联是“精忠魂魄气壮山河”。门顶上有四块铁方,上面写着“铁血精神”四个大字。
步入墓园,迎面就能看见一个直径10多米的超大坟冢,坐落在苍松翠柏间。“这就是当年王乐如道长主持修建的烈士公墓,老百姓俗称‘肉丘坟’。”说起“肉丘坟”,“当时搜集到700多具尸体,没有棺木,就在这公路边挖了一个直径18米的大坑,一层尸体、一层芦席地摆下去。这地方石多土少,挖出来的都是石碴。回填时,乡亲们说不能再让石碴压在烈士们的身上,就从四面八方背来好土,一捧捧地洒向墓穴,最后才建成这座‘肉丘坟’。”
距离“肉丘坟”不到百米,就是古北口长城抗战纪念馆。馆内陈列着上百幅历史老照片,斑驳、模糊的画面上,依稀能看到当年中国将士热血杀敌的英姿。日军侵占密云后,残害普通百姓的暴行,透过照片也历历在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