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是最好的一代!”
744分寒门贵子庞众望逆袭多年,
终于评选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然而万万没有想到的却是,
如今庞众望再破天花板,
让整个学术界“沉默”了!
一、寒门出贵子
父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常年需要身边人的照料,母亲自幼残疾,行动全靠一把旧轮椅,这个破旧的家里,除了悬在房梁上那颗昏黄的灯泡,再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出生在这个家庭里的庞众望,从会走路起就跟着姥姥姥爷捡废品。
只要能够换回一块馒头、一包挂面,塑料瓶、硬纸板、锈铁片,这些都是他眼里的“宝贝”,村里的人提起他总是叹气,说这孩子命苦投错了胎,可庞众望从不这么想他总说:“我有全世界最好的妈妈,还有疼我的姥姥姥爷,别人应该羡慕我的家庭。”
就在许多孩子还在撒娇的时候,庞众望已经踩着小板凳学做饭了,锅铲比他手大,他就双手握着炒,够不着灶台,就拿砖头垫脚,煮一碗糊糊,热一个馒头,就几口咸菜,就是他能为母亲准备的“佳肴”。
他出生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是乡亲们凑的四万块钱救了他的命,这份恩情母亲一直铭记在心,在庞众望的心里,母亲虽然残疾,却是他最好的导师,
“妈妈每天都在笑,我为什么要去难受?”
母亲庞志芹没读过书,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她反复告诉儿子:“读书是出路,你得好好读。”也许正因为这份期盼,她给他取名“庞众望”,代表着一家人的希望,希望他可以靠读书改变命运。
他的“书桌”是一张只剩三条腿的旧木桌,还得用几块砖头垫着才能放稳,墙上没有任何装饰,却密密麻麻贴满了奖状,那是他从小到大的“战利品”,也是这个家里最闪耀的存在。
上中学住校庞众望放心不下母亲,临走前他花了好几个晚上,写了30封信交给姥爷,让他每天给母亲念一封,这样就好像能天天看见他了,信里写的无非是“今天天气好,您多晒太阳”“我考试了,不难”“我吃了馒头,很香”,虽然琐碎平常却字字是牵挂。
2017年夏天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寒门贵子庞众望考了684分,再加上清华大学“自强计划”的60分加分,他以总分744分的成绩,成了河北省的理科状元,只比总分750分少了8分。
这个成绩让他一夜之间闻名全国,那时候的人们几乎全都在好奇,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直到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推开他那扇吱呀作响的院门,尽管是见过无数大世面的邱勇也愣在原地一时语塞。
那是一座破旧不堪的瓦房,院子里还堆着拾来的废品,轮椅上的母亲虽然瘦弱但却笑容温暖,身旁是年迈的姥姥姥爷和偶尔清醒的父亲,即便如此校长邱勇在这个家里,感受到的不是贫瘠,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坚韧和温暖。
社会各界的好心人纷纷想要捐款资助,但庞众望和母亲商量后还是选择了拒绝,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他深知别人手里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申请助学贷款,能做兼职,未来的路他想靠自己的双手走出来!
二、人生大赢家
进入清华大学后庞众望成了精密仪器系一个“特别”的学生,当周围的同学兴致勃勃地讨论无人机、组团去西北骑行或南方度假时,他却总是一个人背着书包,早早钻进实验室,一待就是一整天。
假期里别人天南海北旅行打卡,他却同时做着好几份兼职,默默把挣来的钱寄回家里,他拿过各种国家级奖学金,是同学眼中不折不扣的“学神”,但每个月的开销始终没超过四百块。
庞众望不喜欢别人把他的经历形容得多么“励志”,更不愿自己被贴上“对抗命运”的标签,他觉得自己只是在做该做的事,如果遇到有困难那去解决就行了,读书、学习、打工,无非都是日常的一部分。
他就读的是精密仪器系,心里十分清楚在这个领域,国内的技术长期受国外制约,所以他从大二开始就跟导师扎进实验室,做测量、调设备、分析数据,有时熬到半夜连饭都顾不上吃。
同门师兄弟们都说他“较真”,一个误差零点几的实验,他就能重复二十几次,凭借这样过人的坚持,庞众望拿到了直博资格,可是没想到就在这个时候,一直支撑他前行的母亲病情突然恶化。
那段时间他学校医院两头跑,晚上陪护时就靠在母亲病床前写论文,母亲嘴唇干裂,他不停用棉签蘸水轻轻擦拭,可是遗憾的是最后她还是走了,很多年后提起那一刻,庞众望还是会停顿一下,
“我总想该让她多喝点水的......”
母亲走后,他仿佛更加沉默,同时也更加专注,博士阶段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在高精度测量技术的研究上,庞众望经常宿舍、食堂、实验室三点一线,有时凌晨三点他还在调试仪器。
庞众望一次洗澡热水从头顶淋下,他忽然想到一种新的信号处理方法,连衣服都没来得及换整齐,就立马冲回电脑前开始验证,后来这个灵感被他写成论文,发表在了SCI期刊上。
与此同时生活不是只有实验和论文,在庞众望最艰难的那段日子,一个叫小雨的女孩走进了他的世界,他们是高中同学认识九年,直到大学才慢慢走到一起,小雨眉眼清秀,个子高高,说话总是温温柔柔的。
庞众望虽是典型的理工男,但是却愿意为她花心思,比如她网名叫“小雨”,他就把自己的昵称改成“小雨的伞”,她喜欢拍照,他就默默建了一个相册,里面存满了她的笑容。
今年春节小雨带庞众望回了自己老家,饭桌上她母亲烧了满满一桌菜,甚至还拉着他坐到主位,亲朋好友围过来给他庆生,这场面既热闹又温暖,看得出来这一家人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家人,或许不久之后他们的喜讯也会如期而至。
三、再破天花板
近日庞众望因其感人事迹和突出表现,终于获评“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8月17日《人民日报》官方发文向他表示祝贺,许多关注他多年的网友也送上祝福,纷纷留言表示他值得!
如今他已在清华园中稳步成长,不仅学业优秀,更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前段时间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一项重大科研交流活动,与在场的一众师生分享实验进展和思考,现场不少人感慨,他说话踏实、有力量,不浮夸、不煽情,言语间透着一种真诚的担当。
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庞众望提到当前国际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科技竞争与挑战,他认为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正处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科研报国”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使命,年轻人要勇于把责任扛起来,而不是把难题留给下一代!
更让人佩服的是大学毕业时,庞众望没有选择立刻工作赚钱、改善家庭条件,而是继续留在清华攻读博士学位,深入研究方向,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不少人称赞他有格局、有远见是真正“寒门贵子”的榜样。
荣誉之外庞众望更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8月26日在清华大学为新生举办的“成长报告会”上,他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言,面对满场的“学霸”和新生他毫不怯场,近五分钟的演讲全程脱稿,语气平稳、内容真切。
他没有刻意渲染自己的苦难,而是真诚地分享在清华这些年的体会和成长,他谈到如何适应大学节奏、如何面对挫折、怎样找到自己热爱的方向,这些话都来自庞众望真实的经历,既是他说给大学学子们听的忠告,也是他对“科研报国”之路的坚定实践。
一篇真诚的演讲,不需要华丽辞藻,也能打动人心,庞众望就是这样,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出最扎实的力量,很多人在转发他的演讲视频时说:
“在他身上能看到年轻一代最好的样子。”
如今庞众望依然在向前走,他说以后的自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把科研这条路坚持走下去,而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人正因他的故事而被点亮,或许真正的榜样从来不是站在高处让人仰望,而是让人相信路是可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庞众望的故事告诉我们,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锦衣玉食,
而是哪怕身处沟渠,依旧能仰望星空,
并愿意为之一步一步走下去的勇气!
对于这件事情,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交流!
信息来源:
1.网易:人民日报点名仅9天,庞众望再破天花板,让整个学术界“沉默”了
2.光明网:清华新生开学,庞众望脱稿演讲刷屏!
3.环球时报:清华博士庞众望,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4.新京报:“使命就是科研报国!”庞众望“不负众望”|新京报快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