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说起来特简单:美国新一季大豆马上就要大批量收割了,仓库和港口都等着装船运走,可中国这边都到8月份了,一船新的美国大豆订单都没下。往年这时候,年初就把订单敲定了,今年硬是拖到现在没动静。美国农业圈彻底慌了,连美国大豆协会都站出来劝特朗普,别再打关税战了,赶紧给中国让条路,让人家来买大豆。
特朗普可不甘心就这么服软,先是在社交平台上喊话,让中国把大豆采购量翻四倍,还承诺给“快速服务”。结果等了11天,中国这边一点回音都没有,他直接来硬的——对中国企业和个人追加制裁,理由是这些企业和个人“参与了伊朗石油贸易”。这一下可好,把农业、能源、外交三件事全搅到一块儿了,说到底就是想靠施压逼中国回头买美国大豆。
先把最实在的情况说清楚。2024年,中国一共进口了大概1.05亿吨大豆,其中从美国进口的有2213万吨,比前一年还少了5.7%;从巴西进口的有7465万吨,反倒比前一年多了6.7%;阿根廷也给我们供了410万吨。到了2025年,根据行业机构和经纪商的跟踪,直到8月,中国连一船美国新大豆都没买。这种情况,从2005年之后就没怎么见过。
美国这边心态崩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芝加哥大豆的期货价格跟着消息面瞎晃悠,特朗普一发帖子,价格就往上冲一下,可没真订单落地,很快又掉下来了。
那中国为啥不买呢?真不是“赌气”,而是实打实算过账的。首先,关税没真降下来,美国大豆运到中国港口的成本太高;其次,制裁风险时不时就冒出来,没人愿意把进口的命脉交到反复无常的政治风向手里;再者,国内豆粕这段时间供应挺充足,榨油厂没什么利润空间,饲料企业也不急着囤货。这三条加在一起,你就知道特朗普说的“采购翻四倍”根本不现实。真要是翻四倍,等于把大部分进口大豆的事儿都压在美国身上,价格、交货时间、结算方式,全得看美国的脸色,这种没谱的事儿,整个产业链根本扛不住。
再说说制裁这事儿。特朗普团队在“等不到中国订单”的第11天,宣布对两家中国企业和个人实施制裁,理由是“帮伊朗运石油提供了方便”。这招的心思太明显了:把跟中国的农业贸易和能源安全绑在一起,用这种单方面的措施增加谈判筹码,逼着中国在大豆采购上让步。可问题是,这招看着挺狠,结果却跟他们想的反过来了。
第一,这制裁根本没合法性。中国外交部已经说了,没有国际法依据、也没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单方面制裁,就是不合法的,中方肯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保护企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说白了,在国际上,这种制裁根本站不住脚,反而容易变成“导火索”,让政治风险越来越大。买家看到这种不确定性,最直接的反应就是——赶紧躲远点,别惹麻烦。
第二,产业链的风险更高了。你一边喊着“快来买我的大豆”,一边又加码制裁中国公司,还扣上“伊朗石油”这么敏感的帽子,这不就是明着告诉人家:政治随时可能搅黄交易。榨油厂、贸易商、金融机构,都得把这种风险算进成本里,最后结果就是成本更高,利润空间更小,订单更难谈成。
- 供应链自己就会调整方向。这些年中国在南美投了不少钱,建仓库、修铁路、扩港口,巴西大豆运到中国的路越来越顺。现在美国一搞制裁,南美这条线反而更吃香了。供应链的惯性不是靠几句喊话就能改的,得靠一份份合同、建好的基础设施、到位的资金支持、期货现货的对冲操作,一步步扎实做出来。时间越久,中国再回头买美国大豆的动力就越弱。
再看美国大豆协会的态度,已经不绕弯子了:劝特朗普取消对中国的关税,这其实就是公开“服软”了。不是他们没底气,是产业链是真扛不住了。没有中国这个最大的买家,全球其他市场加起来,也很难补上这个缺口。摆在眼前的现实后果很清楚:新大豆收上来,全堆在国内仓库里,价格被压得很低,农场主手里的现金不够用,连买种子、化肥,还有仓储、铁路运输这些环节,全都会被拖累。真能打赢的,不是嘴上说得多厉害,而是装船清单上实实在在的数字。
回头看看特朗普的操作逻辑:先喊话要订单,在舆论上显得自己“占主动”;再拉抬一下期货价格,给美国农业一点盼头;等不到订单,就把能源问题扯进来,用制裁加码,想通过“戳痛点”把中国拽回谈判桌。看着像是一套“组合拳”,实际操作里,却踩了行业的“红线”。用制裁逼着人家下单,短期只会让买家更警惕——我宁愿多花点功夫从南美买,也不愿在美国这儿冒风险。你越强调“硬实力”,对方就越想躲开你。这不是情绪化,是做买卖时,风险管理的基本常识。
中国该怎么走?答案其实这几年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把采购来源搞多元化,把和南美的供应链扎得更深,把价格、船期、仓储、金融这些环节都稳住。国内这边,继续优化豆粕和替代蛋白的使用策略,尽量减少市场周期波动带来的冲击。外面环境乱的时候,就少签大额订单;环境稳的时候,就抓住价格合适的机会多补点库存。手里有备用方案,心里才不慌。
再把目光拉回到这次制裁本身。特朗普这次拿“伊朗石油”当理由,看着像是“上纲上线”,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他想用国家安全这种大事,去逼着人家做商业交易。可只要用了这招,买方就会更谨慎。你想让中国买你的大豆?那就得拿出让人能放心的规则,而不是把制裁当成日常工具。每多一次用制裁“催单”,产业链对你的信任就会少一分。等南美的大豆产能、仓储和港口进一步扩大,再想把中国的订单拉回来,到时候价格可能就由不得美国说了算了。
有人会问,中国这次是不是要把美国大豆彻底“拉黑”,一点都不买了?拆开来看,今年这个时间段,中国从美国进口大豆“量特别少,甚至一点不买”的可能性确实不小,原因前面都讲过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把门关死。门还在,只是多了几道“安检”。等哪天风险低了、价格合适了、交货能稳定了,谁能提供更靠谱的船期、更实在的条款,谁就有机会。但想回到以前那种高度依赖美国大豆的状态,还是别抱太大希望了。供应链的“水流”,已经改道了。
还有个现实问题必须说透:美国如果还把关税和制裁当成常用手段,短期可能会“吓退”一些交易,但长期来看,是在把整个产业链“赶走”。大豆这件事已经说明白了一个逻辑:你越让政治掺和商业,商业就越想躲开政治。美元结算的便利、美国市场的吸引力,本来是靠一套稳定、可预期的规则堆起来的。现在美国自己把这套规则打乱了,别人自然会去找其他出路。等替代的路都铺得差不多了,再想修复关系,付出的代价就更大了。
最后,我用最直白的话把结论总结一下。中国不买美国大豆,是在算大账:价格得合适,交货得稳定,风险得可控。美国着急,是因为2200万吨的出口量,很难找到其他买家来替代,产业链经不起这么折腾。特朗普搞新制裁,看着挺硬气,实际效果却适得其反——你一边喊“来买我的大豆”,一边又把人家的企业拉出来点名制裁,谁还敢来买?真想把订单从新闻里落到码头上,就得做三件事:把关税降下去,把制裁收回去,把规则立起来。其他的,都是看热闹而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