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地球会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笑话,欧盟是独立的。
欧盟委员会:自9月1日起,对所有来自美国的工业品免征关税。此举被视为换取美国将欧盟汽车进口关税从27.5%下调至15%的筹码。
回顾时间线:今年7月底,美欧双方就“架构性贸易协议”进行过多轮会谈,重点集中在汽车、农产品和关键原材料领域。7月27日,白宫发布联合新闻稿,提及美欧同意启动“互惠关税下调”框架,但未明确细节。直到8月28日,欧盟委员会才将具体数字端上桌——这也是媒体首次获得官方文本。据路透社报道,这份草案并非只是口头承诺,而是正式提案文件,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美国工业制成品全线免税,海鲜与农产品类商品优先实施;二是延长龙虾免税范围,甚至涵盖了加工后的龙虾制品。
这项提案一经公布,立刻在欧洲各国掀起激烈议论。
支持者认为,对美国工业品实行零关税可以在短期内换来汽车行业的大幅让利。过去半年里,德国三大车企奔驰、宝马和大众因美国高达27.5%的关税,每个季度的利润率都面临显著下滑。根据它们7月末公布的财报,上半年合计利润同比下降近15%,部分原因是关税成本的增加。倘若关税下调至15%,每年可为这些车企节省数十亿欧元的额外开支。
在汽车业苦苦挣扎的当下,这笔账看上去相当诱人。
然而,舆论的另一端则充满警惕与愤怒。
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朗格公开表示,他无法理解为何要在未经充分评估的情况下,放弃对等谈判的筹码。法国总理更是直言,这是“欧洲的黑暗时刻”,葡萄酒和烈酒并未纳入减免清单,法国和意大利的传统酒商深感被忽视。在他们看来,这份急就章的协议,削弱了欧盟在谈判桌上的话语权。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场交易似乎并非单纯的货物关税问题,还牵涉到更广泛的地缘政治与产业布局。提案同文档中提到,欧盟将承诺采购价值7500亿美元的美国能源、投入400亿美元用于美国的人工智能芯片项目,并动员欧盟企业在美国战略产业领域投资6000亿美元。这些数字虽然来自欧盟委员会的官方框架文件,却给人一种“借市场准入换产业主权”的错觉。
一旦协议生效,欧盟对美能源和高科技领域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
站在利益与原则的十字路口,冯德莱恩选择了“稳定”。
她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这份协议并不完美,但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它提供了最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在她身后,超过半数的欧盟企业对协议表达了担忧:他们担心关税让步换来的只是短期喘息,长远来看,产业链自主权被进一步侵蚀,未来面对新的数字和绿色法规时,议价能力将大不如前。
如今,这份提案已被提交给欧洲议会和欧盟理事会,接下来的辩论势必会更为激烈。支持者将它视为“务实之举”,批评者则认为它是“软弱表现”。
无论结果如何,这场看似“为了汽车让利”的交易,已将欧盟推向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坚持战略自主,还是继续在大国博弈中作出短期妥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