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的七夕,藏着你想不到的仪式感
邀你寻觅中国纹样爱情的浪漫
看看老祖宗怎样过七夕?
喜相逢纹
「喜相逢纹」是以S型反转对称的结构为特色,形成了图案两两相对、互相缠绕的美妙意境,被视为象征爱情和幸福的符号。纹样产生的源头“双鱼纹”最早反映了传统爱情的浪漫,“太极图”与“旋涡纹”造就了它完美的样式;象征圆满与和谐的“团”的圆形情结和比喻男女的阴阳对称结构,更使得“喜相逢”纹样成为追求生命精神、象征爱情信仰的有力符号。
“喜相逢”纹样以反转对称来表现男欢女爱,通过相逢相晤来表现喜庆快事。该纹样经常被物化在彩陶、瓦当、藻井、剪纸、织锦等物质载体中。
新石器时期
喜相逢样式
追溯到新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上的黑彩鸟纹
两只抽象的黑鸟呈S形盘旋在陶底内
有的直接装饰一条S线分割
有的又直接装饰一个圆点在二鸟中间
与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双龙戏珠等纹样
有着一脉相承之处
战国至汉代
曾有大量出土漆器
其上继承并发展了
喜相逢样式的凤鸟纹、云气纹
充满生气
南宋时期
喜相逢纹样才基本有了定式
唐代大国盛景下流行的
摩羯纹、鹦鹉纹、狮子纹、飞天纹
宋代淡雅美学下流行的
孔雀纹、鱼鸟纹等
皆丰富了喜相逢纹样的主体类型
明清时期
喜相逢主体出现了较多的
蝴蝶纹、龙凤纹、飞凤麒麟纹、双鹤纹、
绶带鸟纹等外框架也从基本的圆
衍生出方胜、柿蒂、海棠等结构
皆成双成对
欢喜如新
清乾隆
石青色缎缀绣八团喜相逢纹女夹褂
故宫博物院
清嘉庆
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香色缎妆花八团喜相逢绵袍
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黄色地喜相逢纹朵花万字纹锦画袱拆片
清雍正
绿色地喜相逢纹织金锦
清光绪
红色缎绣十团喜相逢纹花卉葡萄金暗八仙纹女帔
故宫博物院
石青地绣喜相逢纹团补(局部)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石青色纱缀绣夔凤喜相逢纹单褂(局部)
清乾隆
绿色八团喜相逢纹妆花缎女棉袍(局部)
凤穿牡丹纹
「凤穿牡丹」是传统吉祥图案。在古代传说中,凤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寓意富贵。丹、凤结合,象征美好、光明和幸福,也象征着爱情,是民间祝福的喜庆元素。
汉代
是从汉代锦帛中演化而来
用它作主题装饰始于唐代晚期
凤凰是传说中的瑞鸟
牡丹则是花中之王
两者接合寓意着富贵吉祥
由于它们代表着传统的东方文化
因而被延续下来
成为中国陶瓷装饰中的主要表现题材之一
民国
紫缎刺绣凤穿牡丹夹旗袍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嘉庆
石青缎彩绣团凤牡丹袷褂
故宫博物院
乾隆酱色呢彩绣凤穿花纹炕毯
故宫博物院
清代
蓝缎彩绣凤穿牡丹纹菱形肚兜
民族服饰博物馆
并蒂莲纹
「并蒂莲纹」是一枝两朵的奇花,莲有并蒂、并头,为一蒂莲花者。被古人视为祥瑞之物,常用于象征夫妻恩爱、团圆长久。古人用他们的浪漫主义情怀创制出“花开并蒂”这样的纹饰,用以隐喻夫妻相亲相爱,连理同心。
明朝
明代民间认为“并蒂莲”的出现
则是有人要高中状元的吉兆
明代中后期科举考试兴盛
因此在瓷器上流行“并蒂莲”
清末民初
双色缎盘银绣并蒂莲福禄寿纹元宝形荷包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乾隆
青花并蒂莲蒜头瓶
明永乐
青花并蒂莲折沿盘
缠枝莲纹
「缠枝莲纹」又称为串枝莲、穿枝莲,是传统吉祥纹样之一。缠枝莲纹寓意多样,在爱情文化中,“莲”寓意莲生贵子、多子多福,“缠枝”象征喜结连理、缠绵难分。缠枝莲常见运用于瓷器、丝织品等。
元朝时期
元代缠枝莲纹的造型多变
有正有侧
花蕊有心形和圆形
花瓣呈麦粒状
前端似有麦芒
花瓣由以前的肥大变为窄细
明朝时期
成化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的又一高峰期
从官窑缠枝莲纹饰来看
虽仍为自元代至宣德以来的传统
但较前代更为典雅精致
清朝时期
康熙一朝
缠枝莲纹在承袭前朝旧例的同时
多有创新
其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是花心多绘有写实的莲蓬图案
雍正陶瓷清新淡雅,工整秀丽
缠枝莲纹亦是如此
其纹饰承袭永宣之风
延续康熙纹样
但又多有创新之举
画法以勾线渲染为主
线条较康熙时软
乾隆时期缠枝莲纹饰或效仿永宣
或追摹成化
或承袭雍正
品种丰富构图多样
画法也有写实和图案化之分
整体风格严谨繁缛画工精细
《兴献王朱佑杬像轴》
缠枝莲花纹暗花缎经皮
明嘉靖
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青花缠枝莲纹双铺首尊
元
青花缠枝莲纹大碗
格古博物馆
满池娇
「满池娇」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刺绣纹样,又叫“莲塘鸳鸯纹”,该纹样通常由莲花、莲叶、芦苇、蒲草、仙鹤、白鹭、鸳鸯、鸭、鱼、蝶、虫等构成的池塘美景,其典型是莲池鸳鸯。常见于时人题咏,它包含了人问爱情、家庭、团圆之意境。
宋朝
早期源于宋朝织物上
元朝
“莲塘鸳鸯纹”因作为定式纹样
被应用到宫廷服饰
因御衣刺绣纹样而风靡一时
成为元青花的装饰图案之一
元代鉴藏家柯九思有诗云
「观莲太液泛兰桡,翡翠鸳鸯戏碧苕;
说与小娃牢记取,御衫绣作满池娇。」
由此
莲塘鸳鸯纹被冠以「满池娇」的美名
明清时期
满池娇也因此打破了元代的固定样式
呈现出更多样的特征
在色彩上也有的更多的创新
明清瓷器上的满池娇纹饰
以斗彩绘莲塘小景
鸳鸯游弋
荷花映日
点缀以水蓼、茨菇等水生植物
生趣盎然
画面色彩绚丽
柔情脉脉
用于御窑瓷器上
被视为皇权与温情的完美结合
无论是工艺水准、纹样题材还是材料运用
都达到了前所末有的高度
使得满池娇创作手法更加多样
其寓意也及其讲究、丰富
满池娇中以莲花,荷叶,藕,驾鸯,蜂蝶等题材构建池塘小景。莲花配鸳鸯有“一路连科”的寓意;莲花配仙鹤则寓意“连封一品”等,每一个元素都有自己的寓意,整体象征着感情和美长久,生活平安吉祥的寓意。
漳州窑青花莲塘鸳鸯纹盘
厦门市博物馆
明万历
五彩鸳鸯莲花纹盘
元代
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
故宫博物院
明成化
斗彩鸳鸯卧莲纹碗
明万历
五彩鸳鸯莲花纹蒜头瓶
鸳鸯纹
鸳鸯纹也是传统寓意纹样,通常有夫妻恩爱,百年好合的含义。千百年来一直是情侣之间相亲相爱的美好象征,也是坚贞不移的纯洁爱情的化身。但在古代,鸳鸯的象征意义并不局限于此。
商代时期
玉器的一大特点是动物形玉雕的流行
最初的鸳鸯通常用来比喻夫妻之间的爱情
战国时期
可以说是“无物不漆”
随着工艺技术的爆发
战国时期成为漆器工艺的高峰期
汉代时期
其表面错金银、鎏金的漆器
体现了汉代新兴贵族的审美情趣
此时
人们只把驾鸯视为兄弟和好友的象征
人们喜用驾鸯表达兄弟之间的同性之“恋”
唐代时期
鸳鸯纹的大量涌现是从唐代开始
唐代艺术品的鸳鸯纹
不仅出现在金银器上
还出现在铜器、丝织品等上面
此时鸳鸯回归于爱情寓意
宋代时期
驾鸯纹又大量出现在
绘画、瓷器、玉器、家具等上面
成为百姓最喜爱的吉祥纹饰之一
盘心绘莲池鸳鸯纹是元青花瓷器的常见纹饰
明清时期
以鸳鸯为题材的纹饰
形式多样
寓意丰富多彩
如鸳鸯和桂花的组合
称为“鸳鸯贵子”
用于祝贺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
中国西藏的萨迦寺
清代
白缎绣珍禽花卉纹对襟挂穗大坎
民族服饰博物馆
大明宣德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葫芦瓶
明隆庆
五彩鹭鸶鸳鸯纹大缸
故宫博物院
明宣德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西藏萨迦寺藏
喜鹊纹
自古以来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吉祥鸟,在古人眼中更是带来好运和福气的象征。民间传说中,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成群结队的喜鹊都会飞上天搭一座鹊桥,让相隔两地的牛郎织女得以相会。由此衍生出喜鹊纹饰——喜上眉梢,便是两只喜鹊俏立在梅枝上,相亲相爱,窃窃私语,形影相伴,仿佛恩爱夫妻,因此这一纹饰也象征婚姻美满,夫妻和睦,家庭幸福。
唐朝
以前喜鹊被人们称之为“鹊”
唐代开始
出现「喜鹊」这一词
喜鹊也被定义为吉祥之鸟
宋朝时期
喜鹊纹饰更加精美
青花上的“喜上眉梢”缠枝花卉纹
纹饰层次丰富
雅致大气
明朝时期
喜鹊纹在细节刻画上更为卓越
喜鹊俏丽多姿
不论在民间还是上层阶级
喜鹊深受喜爱
纹饰也越来越精美
清朝时期
喜鹊纹多用“双喜”或“喜鹊登梅”等吉祥图案
色彩明艳
呈现精美繁复的装饰风格
民国
红绸绣花蝶喜鹊口围
中国丝绸博物馆
民国
红缎刺绣人物花鸟纹对襟童褂(局部)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同治
黄地粉彩梅鹊纹盘
故宫博物院
清同治
黄地粉彩梅鹊纹圆瓷片桌心
故宫博物院
清同治·黄地粉彩梅花春燕纹碗·故宫博物院
蝴蝶纹
蝴蝶纹是描绘蝴蝶形态的装饰纹样,一直是中国传统纹样中的常见纹样,纹样即表现为花间飞舞嬉戏。以各种花卉与蝴蝶搭配组合的画面寄托对美满幸福的爱情,象征男女坚贞的爱情,也可体现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唐朝时期
蝴蝶纹就出现在铜镜、锦帛上
蝴蝶纹形态圆润饱满、色彩艳丽
宋朝时期
受花鸟画的影响
蝴蝶纹开始盛行
逐渐被运用到瓷器上
主要采用刻划和贴花技艺
高贵典雅
有种特别的文人气
明朝时期
进入了热烈发展的阶段
蝴蝶纹纤巧精致
瓷器的釉色变得丰富多彩
有五彩、斗彩、青花、粉彩、珐琅等等
这一时期的蝴蝶纹
由于各种釉色的配合
更加具有写实性
清朝时期
用散点式构图法
在瓶体上绘画成双成对
或三只两只聚集飞舞的蝴蝶
清丽新巧
从唐代到明清时期,陶瓷、铜镜、织物、金银器、剪纸都常饰以蝴蝶纹。
清代
石青缎三蓝绣瓜蝶寿桃纹对襟女褂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代
粉色暗花缎饰子孙万代蝴蝶纹绣边女袄
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国
彩绘白棉布围涎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光绪
绿色缂丝子孙万代蝶纹棉衬衣
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五彩蝴蝶纹瓶
故宫博物院
蝶恋花
「蝶恋花」纹样,又名“花蝶纹”,起源于唐代教坊的词牌名,后用以对蝴蝶与花的组合装饰纹样进行命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通俗比喻里,蝴蝶象征男子,花朵象征女子,那么蝶恋花是“才子佳人”与“才郎共淑女”。蝶恋花多用于表达词人多愁善感、缠绵悱恻的情感,后亦寓意爱情,成为中国传统纹样题材,在各类艺术创作及日用装饰品中常见。
明朝时期
延续前朝蝴蝶纹
青花瓷、五彩瓷、斗彩瓷上
蝴蝶多与花卉组成主题纹饰
表现蝶恋花的意境
习称“花蝶纹”
蝴蝶纹作为辅助纹样点缀在花鸟画面中
清朝时期
到了清代
有用散点式构图法
在瓶体上绘画成双成对或三只两只聚集飞舞的蝴蝶
清丽新巧
清末民初
石青缎绣海水江崖花蝶纹对襟挽袖女褂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末民初
砖红缎三蓝打籽绣花蝶纹挽袖女袄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末
红缎地玉堂富贵花蝶纹苏绣枕面
中国丝绸博物馆
清光绪
粉彩花蝶撇口瓶·故宫博物院
龙凤纹
龙为瑞兽之祖,凤是百鸟之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非凡的地位。龙凤纹样在中国爱情文化中更是无法取代,人们将龙代表男性,将凤代表女性,用龙凤呈祥的图案喻示男尊女贵、阴阳相济、良缘天赐、佳偶天成。
新石器时期
凤纹最初产生于古人对于天空的崇拜
对散发光芒的太阳产生的太阳崇拜
对翱翔于天的鸟类产生的乌图騰崇拜
这催生了另一种产物的诞生——凤凰
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上描绘的一此鸟纹
就是凤的形象的雏形
由此凤纹开始出现在人类生活之中
元朝时期
元代瓷器装饰成熟
凤纹在宋元时期开始侧重子
寓意上的寄托与情感上的表达
形象上相较子华美秀丽的唐朝凤纹
宋元的凤纹显得清秀瑰丽
以柔美的线条彰显这一时期仁人志士的高雅情趣
凤纹的种种表现都富有艺术性
浓淡得宜
明快流畅
明清时期
在专制皇权的推崇下
凤纹发展至巅峰时期
此时的凤纹更多与
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威结合
明清的“凤凰团纹”
皇后的“礼冠凤冠”
都是较为集中的体现
此时的凤纹以其
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着称
凸显皇族尊贵身份
清光绪
石青色绸绣八团龙凤双喜棉褂
故宫博物院
清雍正
红色地五彩云蝠龙凤纹妆花缎袍料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粉色夔龙凤穿花纹锦女帔
故宫博物院
清代
海南乐东黎族龙被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康熙
绿色纱绣龙凤纹缉米珠高靿绵袜
故宫博物院
明万历
剔黄龙凤纹圆盘
故宫博物院
清光绪
黄绸绣彩龙凤纹怀挡
故宫博物院
清康熙
斗彩红龙凤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
“囍”字由两个“喜”构成,原代表喜上加喜之意。后来,囍字纹常常装饰于婚嫁等喜庆场合,“囍”字就像两位新人携手而立,它又有四个口字,象征人丁兴旺,故此,成为了中国人结婚典礼上的重要符号。
商朝晚期
「喜字」的起源于商朝晚期
甲骨文形从壴、从口
从壴
壴是鼓的初文
像鼓陈列在鼓架之上
表示击鼓为乐
欢乐而喜的意思
从口
表示欢乐的心情
汉朝时期
在东汉的孔庙碑上
喜字被写作两个吉字相叠
吉上加吉
这表明喜字已经开始脱离
汉字的字形
根据人们的意愿
被赋予了新的结构样式
南北朝时期
这些吉祥话
逐渐被“贵”“喜”“吉”等单字代替
唐代
双喜字有可能产生
陵阳公样是唐代织锦中经常采用的图案形式
即用对称形式结构的纹样
以两个“喜”对称并列
也就是「囍」
清光绪
红色绸绣金双喜万字地五彩云蝠鹤八团龙凤纹女棉袍
故宫博物院
清光绪
大红色绸绣八团龙凤双喜棉袍
故宫博物院
清同治
红釉开光金囍字碗
故宫博物院
清光绪
大红色纱绣平金彩蝶“囍”字纹衣
故宫博物院
清光绪
红呢绣双喜龙凤彩云子孙万代纹炕毯
故宫博物院
方胜纹
方胜纹是由两个菱形互相压角穿插、相叠而成的纹样。“方”的原意为并行的两只船强调并列关系,同时方字还代表正方形、菱形等规整形态;“胜” 本是中国古代妇人束发或配腰的饰物。方胜纹中两个菱形交织紧扣,又称同心方胜,表示心连心,有同心吉祥之意,象征无穷无尽的美好与吉祥,象征心连心的忠贞爱情,还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寓意。
宋朝时期
在宋代
人们把巾帽后相互叠压的巾环
称为“二胜环”“双得胜”“双疊胜”等
所以方胜又称叠胜
方胜纹中两个菱形交织紧扣
因此又称同心方胜
象征心连心的忠贞爱情
还有同心同德、同舟共济的寓意
受到民众的普遍喜爱
在玉器、陶瓷 甚至玻璃首饰上都有出现
清朝时期
清代将方胜纹推向高潮
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形式丰富多样
例如方胜纹发展到建筑物上
常见于窗格、门格
象征同心双合、家庭美满
当代
水族马尾绣背扇
民族服饰博物馆
银灰色方胜纹暗花缎袄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锦群地三多花卉锦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
黑漆描金山水纹方胜式盘
故宫博物院
盘长纹
盘长,原为佛教法器之一,是由无头无尾、永恒连续的线条构成。最早它的宗教意涵浓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它更视作幸福绵长的符号。在民间衍生出子孙绵延,福禄承袭,寿康永续,财源不断,爱情永恒的寓意。
新石器时期
「上古结绳而治」
陶艺上出现了造型优美的盘长图案
春秋战国
青铜器上
盘长符号作为一种装饰形象
有了较多表现
汉朝时期
汉代盘长纹造型优美
圆润饱满
且方胜盘长纹成了流行的纹样
唐朝时期
唐代盘长纹样式更加丰富别致
己广泛运用在服饰及其他装饰领域
宋元时期
盘长纹开始运用于工艺美术装饰上
并常与其他纹样组合出现
明清时期
盘长纹的应用和发展达到了鼎盛期
不仅出现在复合形式的八宝纹中
还出现了脱离八宝纹的独立盘长纹
现代
在现代民俗中
逢年过节人们都会挂中国结
象征家庭幸福
吉祥圆满
民国
米色盘长纹提花绸女夹袄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末民初
蓝色缎绣花蝶饰盘带边琵琶襟女坎肩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末民初
淡绿色暗花缎盘长纹饰边女袄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末民初
石青芝麻纱织八吉祥团花纹对襟男坎肩
民族服饰博物馆
清光绪
月白色缎绣竹子元宝底鞋
故宫博物院
古人以爱情为意的传统纹样图案
展现了爱情观
既蕴含着东方哲学和传统美学
又寄托着对爱人纯净真挚的情感
文章转自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