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不久后,北京将举行盛大阅兵,同期配套一系列纪念活动。就在各国代表团安排日程的时候,日本这边玩起“背后递纸条”,通过驻外使馆私下劝阻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不要参加”,给的理由十分熟悉——“过度聚焦历史”“反日色彩浓”。记者提问后,中方当庭点名,“已向日方提出严肃交涉,要求澄清”。紧接着,中国军号发布评论,话挑得很明白:阅兵是对胜利的致敬,对历史的铭记,对备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明示与维护。
这不是情绪宣泄,这是把“纪念—秩序—安全”三条线捆在一起的国家安全叙事。日本媒体则反向渲染“炫耀武力”,更有舆论抛出“谁参加就是反日”的怪论。说难听点,这不是逻辑,是遮羞布。
可以确定的是,日本政府确有跨线动作。根据公开问答,东京方面通过外交渠道劝阻他国参会,中方已正式交涉并要求说明。这不是媒体臆测,是对方“出手”的事实认定。中方配套的“第二波反击”落在务实层面。在台海相关挑衅与对华政治挑拨背景下,中方叫停部分对日交流安排,用政策工具告诉东京:原则线是硬边界,越线就有代价。外交辞令之外,实际动作比喊话更有分量。
日本的反击点选得很典型——“标签化”。给中国纪念扣“反日”,给他国参会扣“站队”。但只要把国际实践摆在面前,逻辑就落空。诺曼底、红场、白金汉,哪一次不是“回望—致敬—守序”的组合?说到底,“谁参加就是反日”的话术,反映的是两个层面的焦虑。一个是历史层面:战败国部分政治力量对侵略史的“遮蔽冲动”,希望用“过度聚焦历史”的话术压低世界记忆的分贝。
另一个是安全层面:在自身军力扩编、法理松绑与地区强军政策推进的过程中,担心中国的庄严纪念会强化周边对日本再军事化的警觉,从而在地区安全博弈中失分。
而这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这是全球公共记忆工程的一部分;谁来谁不来,不是“选边站”。而日本的“面对”则常被教科书修辞、靖国参拜、话术漂移反复稀释。也正因此,中国对日的态度必须保持两手:在原则上锚牢历史与政治底线,在务实上保留可控的合作接口。
当周边国家看到日本在历史问题上模糊、在军力上加速,他们对“同日本进行高敏感安全合作”的谨慎就会增强;当他们看到中国在纪念中强调秩序与规则、在强军中强调防御与维序,他们对“与中国保持开放沟通”的意愿就会提升。这是安全困境中的叙事竞争。叙事不是软实力附庸,它是硬实力的“放大器”。在这一点上,阅兵是国家叙事的高光时刻,它把“能力—意志—规则”三角同时点亮。日本选择在这个时点搞舆论战,表面是“争夺解读权”,实质是“稀释自己的尴尬”。
德国从不把他国参加其盟友的二战纪念当作对德的冒犯;英国纪念远东对日作战的牺牲,也没有谁被贴上“反日”标签。只有在拒不完成与历史的制度性和解的政治语境里,才需要用这种逻辑绑架他国。逻辑绑架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越是逼他人保持“沉默中立”,越暴露自己的心虚。外交场本不应是心理咨询室,但日本这次的“劝阻外交”,显然把病急乱投医当成了政策。
其实,日本要真想让世界信任,早该像德国那样,深刻反省、真诚谢罪、彻底切割军国主义。石破茂想当“和平首相”,做的却是“历史修正主义”的帮凶。八十多年前的惨痛教训还不够?难道真的要走到失信于邻国、失信于世界,才知道悔改?中国人爱好和平,但不会忘记历史,也不会容许任何人篡改历史。中国的阅兵,是对历史的庄重承诺,也是对未来的坚定宣誓。日本如果还想玩“小聪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孤立,越来越被世界警惕。
日本外交挑衅,注定只是和平盛典上的杂音。大国崛起,不需要遮遮掩掩。中国这次用事实和行动告诉世界,历史不可篡改,正义不容玷污。谁要是非要跳出来当“小丑”,那就请自便——历史会记住一切,世界也会自有公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