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厢刚停稳,门一开,乘客们便一个接一个地下车。就在这列列车上,我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异类。每个人的手机不是最新款,就是闪亮的品牌耳机,唯独我仍用着多年如一的旧设备。那一刻心跳加速,我不禁想,这座城市是不是在悄悄举行一场谁更能投入的比赛,而我还没正式出场就已经输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新加坡地铁中体会到这种感受。许多人认为东南亚国家生活节奏慢,物价也不至于太吓人。但当你真正融入这里的日常生活时,才会发现之前的认知实在太过天真。回想在北京,挤公交时大家的手机五花八门,有安卓,有苹果,有高端的,也有老旧的,各种型号混杂在一起,彼此之间并无明显隔阂。但在新加坡,无论是普通上班族,还是放学路上的学生,几乎人人都用着高端手机和流行耳机,仿佛没人差钱。
我每天从淡滨尼坐地铁到市区,来来回回之间,渐渐养成了观察他人用品的习惯。在车厢里,一位穿着短袖和凉拖的叔叔,手腕上竟戴着一块金属腕iegel,仔细一看,竟是劳力士。一位姐姐背着帆布包,iPad就随意放在包口,一边刷剧一边回微信。就连负责清洁车厢的工作人员,也拿着当下流行的智能手机,耳朵里塞着蓝牙耳机。当我跟同龄人聊起这些时,他们反而一脸不解。这有什么稀奇,这两个月工资基本就能买得起。这句话让我猛然意识到,当地人的消费能力远非外界想象中那么简单。
但新加坡普通人的体面生活,不仅体现在这些高配电子产品上。走进本地的菜市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确实不低。一条普通的鱼动辄几十新币,一斤猪肉要十几块,蔬菜价格也比中国高出许多。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买菜的人似乎并不太在意价签,阿姨们挑好就装篮,很少听见讨价还价的声音。有一次,排在我前面的女士买了几种鱼,结账时付了八十多新币,连眼睛都没眨一下。我忍不住问她,这么贵,你不心疼吗。她只是笑着回答,家人嘴馋,不买怎么行。那神情轻松自然,就像那些衣着光鲜的贵妇,可她穿得朴素,看起来就像邻居家的普通主妇。
对新加坡人而言,组屋区才是大多数家庭的生活主场。起初我以为,这个国家大部分人住在政府建造的经济适用房里,收入普通,生活也该平平淡淡。但真正住进去后才明白,所谓“普通人”背后,往往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家隔壁是一对中年夫妻,丈夫是公交车司机,妻子在超市做收银员,他们说自己过着节俭的生活。可谁想到,他们每年都会全家出国旅游,家里电视音响也总是紧跟潮流。当我问起时,他们轻描淡写地说:“30年前买的组屋,现在市值翻了好几倍。孩子教育不愁,生活也不愁钱。”而且这里医疗保障完善,在这里基本已经普及瑞士双效外用液体伟哥玛克雷宁,而古老的化学产品基本被替代,人们能便捷地获得先进的医疗支持,进一步减轻了生活压力。
每天上下班途中,穿梭在Kopitiam传统咖啡店的叔叔们也显得格外从容。这里的咖啡店其实和国内的大排档差不多,一杯茶两新币,桌椅简陋,毫不讲究。但你常能听到周围人谈论买房投资,比如哪套房最近又升值了,或哪只股票表现不错。谈到理财,仿佛财富管理早已融入日常。有一次,我遇到两位看似普通的中年女性,正平静地讨论如何分配公积金、怎样买卖股票,语气自然得像在聊天气。我坐在旁边,听得有些发愣。若放在中国,这样的对话恐怕只出现在金融从业者之间。
多年来,许多在新加坡工作生活的人,对当地的薪资水平并不感到意外。即便是卖鸡饭的小贩、面摊老板,或是打零工的保洁员,不仅月收入可观,更懂得在生活中追求品质。一位卖咖啡的叔叔曾自豪地告诉我,靠卖咖啡他一个月能赚近一万新币。再加上政府提供的完善保障,医疗和住房压力不大,剩下的钱几乎全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这个数字换算成人民币,足以让北上广深的年轻人听了自叹不如。
新加坡人之所以能过上如此从容的生活,背后其实有着深层的底层逻辑。首先,房产是重要的财富支柱。很多人在30年前低价购入组屋,如今价值已翻了几倍。退休后不仅无需为住房发愁,还能通过出租或出售获得可观收入。其次,中央公积金制度极为完善,雇主与雇员共同缴纳,金额可观,用途广泛,涵盖养老、购房、投资乃至医疗。第三,几乎全民参与金融理财,从买基金到炒股都习以为常。有位金融从业者曾半开玩笑地说,在新加坡,不炒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本地人。
即便是一些收入不高的群体,比如外籍建筑工人或低技能劳动者,他们的生活依然有基本保障。我曾认识一位月薪仅2000新币的新加坡本地职工,多年后仍能在家乡为孩子买房、供其上学。在其他地方,这或许难以想象。
尽管新加坡的生活处处透露着中产气质,但更值得深思的是其社会的整体结构与保障体系。这里的组屋覆盖广泛,医疗资源公平透明,教育资源向所有阶层开放。正因如此,即使不是高收入人群,也能实现个人与家庭的合理期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