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读书 | 文学之光点亮艺术梦想——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0
分享至




题签 肖麦青

第21期《读书》版目录

百家品读

文学之光点亮艺术梦想

——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关欣

房茶话

一页书就是一座塔

肖麦青

江右书架

风物长宜放眼量

——《湾海遥瞰——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地图集》序

周成虎

与他同坐过的那一夜山风

詹斌

书海快递

赤子·大地——赵奇《可爱的中国》绘画研究展在上饶举行

百家品读

文学之光点亮艺术梦想

——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背后的故事

关欣




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手稿。

《可爱的中国》是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在狱中写成的名篇。今年是《可爱的中国》诞生90周年,此文是超越时空的红色经典,至今读来仍催人奋进。《可爱的中国》同名连环画由画家、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奇创作,这部作品首次将方志敏烈士的名篇《可爱的中国》创作为连环画,用中国画的艺术语言表现了方志敏的人格魅力与精神力量。

20世纪80年代,赵奇先生怀着对革命先烈方志敏无限的敬仰,数易其稿,完成了连环画《可爱的中国》,见证了艺术家将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个人、文学与绘画融为一体的艺术追求。1984年,连环画《可爱的中国》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并迅速在大江南北流传,数次再版。很多关于方志敏烈士的视觉形象均取材于这部作品。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影响激励了几代人,并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关于这部连环画创作的缘起,与赵奇先生聊起时,他说,当他还很小的时候,看到二哥的课本里《可爱的中国》的节选,第一次知道了方志敏。他从小就有崇拜英雄的情结,于是开始敬佩方志敏。后来,赵奇特别喜欢方志敏的文章,感悟其中蕴含超乎寻常的力量。方志敏的文字闪烁着精神的光芒,这种光芒给了赵奇巨大的引导性和影响力。方志敏的情怀和境界之大,为赵奇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无穷的艺术想象力。赵奇曾说:“是方志敏的文字深深影响了我,他笔下的故事,在我心中历经多年沉淀。”

《可爱的中国》绘画创作根植于赵奇对文学的深厚热爱与对历史档案的研究性学习。赵奇与文学缘分颇深,他爱看批判现实主义的《复活》,他精读魔幻现实主义的《百年孤独》,文与画、史与诗的结合是他连环画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在文字里与英雄“相遇”,深深地产生共鸣,共鸣方志敏文字的文学价值与艺术价值。他一字一句地推敲连环画的文学脚本,在自编、自导、自画中展现了方志敏的精神,把方志敏的形象放在广阔的空间里呈现,融入历史的氛围和感情的色彩,印证了民族苦难与英雄历史,从而具有了庄严恢宏、博大深沉的感染力。

创作之初,赵奇在1978年出版的《人民中国》杂志中找到3张有关方志敏的照片,其中2幅影像、1张手稿。照片中方志敏坚毅的眼神、不屈的性格给青年赵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型。他通过这些无可估价的珍贵史料,敏锐地挖掘了这批资料的构思潜能,让连环画的内在结构从这里出发,塑造了具有强大性格力量的人物形象。赵奇在编绘过程中大量运用如剪辑一般的电影镜头,使这些资料化为画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历史真实感。这些作品真实地表现了祖国母亲的森林和大好河山,使画面充满了诗意,蕴含了深刻的情感。文学为其艺术注入了信念、目标与价值观,而绘画则成为诠释这些精神内核并将其代代相传的重要媒介与手段。

赵奇说:“绘画,是每个时代映照生活的方式。虽然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创作于我的青年时期,但我始终秉持真诚的态度对待艺术。当一个人全身心投入一件事,在画作中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它便超越了时间,成为永恒的艺术。”我深以为然。

(作者系江西省上饶美术馆馆长)

书房茶话

一页书就是一座塔

肖麦青


书房,不算大,也不算小,10个平方米吧。书桌左边有占满整墙的书柜,书桌上方也悬挂着书架,是属于我的一方自由天地。在这小小的空间里,我可以天马行空放飞想象,也可以长时间发呆。20多年了,这里是我不可或缺的精神栖息地。

只是近来一些日子,每当来到书房,我便纠结起来。我要搬家了!搬家,别的物品可以舍弃,而书是一本也舍不得丢的,满柜的书就像维系我生命多年的恋人,每一本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故事。可新家的书房比现在的小些,我不可能把每本书都带走。给书打包时,我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不舍之情缠绕于心。一些往事也就接踵而来。

20世纪60年代中期,几乎没有什么书可读。我上中学时,好不容易从同学那里借来《西游记》。父亲见了一脸惶恐:“怎么看这样的书!”他把书抢过去撕成两半。(那时,父亲正被“莫须有”的罪名挨批,不想再惹上麻烦。)我找不到可读的书,便去抢街上的传单看,就连一张旧报纸也能读上半天。好在到了高中,终于“遇见”了鲁迅。这给我饥渴的心浇上了几滴甘露。鲁迅讽刺幽默的文风让我陶醉,并影响着我。

我真正开始大量读书是在被招入萍乡市京剧团之后。那时,编剧人员青黄不接,剧团就在学校里招人。我正好高中毕业,因为作文写得比别人好些,学校便推荐我到市京剧团学习编剧。我那时才18岁,走出校门的我这才发现,自己的文化知识是何等贫乏。

俗话说“知耻而后勇”。我开始埋头发愤读书。我什么书都看,没有钱买书就到处去借。《红楼梦》《三国演义》……我就是在这段日子读完的。我的老师、剧作家沈衍华家里藏着一皮箱的剧本,我待在他家里,把一本本书看完。背诵唐诗宋词和《古文观止》,也成了我的必修课。

调入萍乡市文联后,我开始了编辑生涯。读书更成为我生命中的重要内容。为了夯实基础,我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电视大学三年汉语言专业的课程。读中外文学史,读文学概论,读美学,读哲学和大量的文学名著,可谓如饥似渴。

读书给了我自信,也给了我快乐;给了我底蕴,也给了我成熟。此后,我不但承担了文联机关刊物的编辑工作,还参与主编多部书籍。我把编书过程当作学习的过程,从众多作家、艺术家的身上汲取养分,是其乐无穷的享受过程。

担任市文联领导后,虽然行政工作更缠身,但“写点文章”的愿望仍然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于是,我什么体裁都写,也出了几本书。要写出好作品,除了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外,读书是文学创作最坚实的后盾。

不管怎么样,任何形式的读书,都拓宽了我的生命维度。读书让灵魂伸入神秘又肥沃的地心,蔓延至陌生却璀璨的星系。读书让时间无限延长,让他者自由入驻,让情感随意而生。这,也许就是读书对生命最慷慨的奉献。

我在党校学习时写过随笔《读点文学》,希望领导者要读点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你善良、无私、纯净;能让你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让你超凡脱俗、目光高远。一个人如果长期不读书,则心离庸俗近了,离高尚远了。其实,读书的过程就是一次次“修行”。修行不必在远方,一页书就是一座塔;成道不必待来世,一个字便是一盏灯。读优秀的文学精品,就像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

这也许是我在老书房里写的最后一篇小文,以此向那一本本不起眼的、陪伴我几十年的书籍致敬!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

1. 鲁迅著,《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沈从文著,《沈从文选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奥地利〕弗兰兹·卡夫卡著,孙坤荣、王荫祺译,《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4. 〔法〕伏尔泰著,梁守锵、郑永慧等译,《伏尔泰哲理小说·散文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系江西省萍乡市文联原主席、萍乡市作协原主席,中国作协会员)

江右书架

风物长宜放眼量

——《湾海遥瞰——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地图集》序

周成虎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遥感技术经历了从航空摄影到卫星遥感,再到多光谱、高分辨率及激光雷达技术的全面飞跃。这一历程不仅拓宽了地理信息的边界,更提升了数据获取的精度与深度,促进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深度融合,拓展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广泛应用。遥感技术早期依赖于航空摄影,通过高空俯瞰的视角,为地形图的绘制与更新提供了关键信息。

随着20世纪60年代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卫星遥感技术横空出世,特别是气象卫星和Landsat系列陆地卫星的投入使用,实现了对地球表面的大范围、持续、实时监测,彻底改变了地理信息的获取方式。进入21世纪,遥感技术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多光谱与高分辨率卫星技术的普及,使得遥感数据囊括了更为丰富、精细的地理与环境细节。激光雷达(LiDAR)与雷达遥感技术的加入,更是将地图制作推向了三维立体与穿透地表的新高度,为地理科学研究与决策支持构建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平台。

在《湾海遥瞰——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地图集》的编制中,遥感技术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与价值。其不仅捕捉了海岸带地区的多波段光谱信息和高精度地形数据,还详细记录了海岸线的形态变迁、近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及近海人类活动的复杂性。从宏观视角看,卫星遥感技术揭示了海岸带的壮丽全貌,包括海岸线长度、形状变化及海域生态;而在微观层面,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细腻地展现了水沙纹理、红树林和海岸地区生物多样性等物理化学特性,进而塑造了丰富、生动的地球画卷。鉴于海岸带地区的动态性与复杂性,通过定期采集影像数据,实现了特定对象的长期监测与更新,确保地图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助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湾海遥瞰——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地图集》由江西南昌籍,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正高级工程师杨骥领衔主编。该书以全面而详尽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丰富的自然资源、复杂的生态环境以及蓬勃发展的社会经济全貌。该书还深度融合了前沿技术,包括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GIS技术、大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算法等,精心编制多样化专题地图,并对地图内容进行动态分析,为区域战略规划、精细化资源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数据支撑与科学论证。

巡天遥看胜境开,风物长宜放眼量。《湾海遥瞰——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地图集》有力地拓宽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一个直观、便捷地探索与理解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独特魅力的互动平台。本地图集的出版,让我们有信心殷切期望,粤港澳大湾区的明天会更好!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与他同坐过的那一夜山风

詹斌



多年后,我仍被那个傍晚攫住。

天色将暝未暝,月亮像一枚被云絮反复擦拭的铜镜,只透出淡淡光晕。山脚的石阶上,鸣峰(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院院长)卸下采药的小竹篓,与我并肩而坐。风掠过松针,沙沙作响,像谁在翻动一部无字的经卷。

上山寻草,是他忙碌生涯里偷得的半日闲。我陪他,起初只为好奇,后来成了习惯。他观山——看岩缝、看树根、看一枚叶片背面的纹理;我观他——观一种日渐稀薄的专注与笃定。

鸣峰师出中医名门,又完整受过西医训练,30余年里,临床接诊逾60万例。60余万次脉息在他指尖起伏,60余万种疼痛经他调遣——如此庞大的样本量,让他的“经验”二字有了沉甸甸的质感。更难得的是,他并未止步于经验:濒临失传的“十层脉”在他手里复活,经数十万次的推敲,化作一张可传授、可验证、可质疑的“脉学地图”。

2011年,我因一名领导的沉疴而结识他。彼时,我供职于机关,对中医既不轻信,也不轻慢,只秉持一条朴素标准:先看疗效。结果,疗效惊人,友谊也随之生长。我渐渐地发现,所谓“经验”,并不必然与年龄等量齐观;所谓“功力”,往往藏在一次次无人喝彩的试错里。

5年后,我转行出版行业。视角更迭,再看鸣峰,便像读一部活的版本学:每一味药的加减,每一次脉法的微调,都是迭代的注脚。那个傍晚,我半开玩笑:“熊主任,您一年接诊两三万人,十年接诊不过二三十万人。若把‘十层脉’写成书,让千万人读到,岂不是更快抵达‘众里寻他千百度’?”

他侧身看我,眸子里有暮色,也有星火。半晌,他轻轻点头。那一瞬,山岚散去,风把松脂香吹得很远。

清初,魏礼讥评诗坛:“竟陵、历下之得失未辨,而妄下雌黄。”我每读至此,便想起中医在当代的境遇——要么被奉若玄秘,要么被贬为伪科学。

鸣峰与我讨论过无数次这个话题。他说:“不管中医西医,终究落在‘人’身上。医学若失去对人的敬畏,就沦为技术的杂耍。”我深以为然。中医之可贵,不在神秘,而在其体系深处那条清晰的哲学河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皆是对生命现象的模型化表达。模型可被修正,甚至被推翻,但“以人为本”的立场不会过时。

我曾以“地”与“水”喻脉象:地表沟壑可见,恰如解剖学能抵达的血管神经;地下暗河不可见,却循着地貌起伏奔涌,正似经络之气循行周身。鸣峰听完,抚掌大笑:“好比方!只是别忘了,暗河之上,还有云,还有雨,还有蒸腾而上的气。”一句话,又把我拉回中医的整体观: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未割裂。

那天,我们一直坐到星斗满天。山寺的钟声远远传来,像为一场未竟的对话写下了悠长的注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钥匙”二字,极见分寸:既提示门内珍宝,又暗示须开锁启关,而非扛着整扇大门行走。

鸣峰深解其意。他从不讳言中医的短板,也从不纵容“国粹”二字带来的惰性。十数年间,他删改书稿14次,每一次删削,都像削去自己一层旧皮;每一次增补,又让“十层脉”向更深处扎根。

今年初夏,《中医知“道”:十层脉与生命科学》终于问世。我捧书夜读,读到一个传统与现代握手言和的文本:既向张仲景、李时珍致意,也向CT、MRI颔首;既有案头考据的冷峻,也有病床边的温热。书页之间,隐隐有风穿林、有水赴壑——那是作者30年呼吸与脉搏的回声。

我在电话里向他道贺。他沉默片刻,说:“书不是句号,只是逗号。”他的声音不大,却像一记撞钟,久久回荡。于是,我把那个傍晚、那场谈话、那本书,一并折叠进这篇小文。倘若有人因之对中医多一分理解,对“传承”少一分口号、多一分行动,便不枉我与鸣峰同坐过的那一夜山风。

(作者系江西省文化研究学会副会长)

书海快递

赤子·大地——赵奇《可爱的中国》绘画研究展在上饶举行

本报讯 李贤平 报道8月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上饶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上饶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上饶美术馆、中国网·艺术中国频道、上饶市方志敏研究会承办,江西省中国画学会学术支持的“赤子·大地——赵奇《可爱的中国》绘画研究展”在上饶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上,上饶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梁丽娟,上饶市政协原主席、上饶市方志敏研究会会长熊良华,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奇分别致辞,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刘万鸣作视频致辞。艺术沙龙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包林,江西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李晖,中国网·艺术中国频道主编许柏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典藏部主任李垚辰,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展人项苙苹,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绘画系主任王煜,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王聪丛,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何世剑等10余名艺术评论家、学者分享了对此次展览的感受,探讨了连环画《可爱的中国》的出版价值、展览的特色。

连环画《可爱的中国》由赵奇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并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可爱的中国》与《啊·长城》《靖宇不死》组成“连环画三部曲”,开启了赵奇的艺术征程。本次展览既包括连环画《可爱的中国》原作与保存的手稿、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也包含艺术家对创作理念的阐释和策展人对艺术作品的解读。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及江西的出版社之2024年以来新书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未公开发表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月)。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江西作者阅读某本经典图书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林掠影

精选2024年以来出版的各类图书书讯,每则200字左右,配发所涉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龚玉磊、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西工人报 incentive-icons
江西工人报
江西工人报创刊于1950年。
8841文章数 11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