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日本的网络突然炸开了锅。
“日本要被移民占领了!”
“地方政府偷偷引进非洲人!”
SNS 上,类似的言论刷屏,情绪越滚越烈。有人愤怒留言,有人焦急转发,还有人干脆说要“搬离这座城市”。
但如果把时间线往回拨,会发现这一切,只是一个词语的错位,一场荒唐的乌龙。
8月20日至22日,第九届非洲开发会议(TICAD9)在横滨召开。会场上,石破茂首相站在台上,语气铿锵地说:“我们要和非洲人民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出汗。”外交辞令听上去很热血,却并没有触及“移民”两个字。
就在同一时间,JICA(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公布了一项“アフリカ・ホームタウン(非洲·家城)”计划。四个城市——山形县长井市、千叶县木更津市、新潟县三条市、爱媛县今治市,被认定为“非洲的 Home Town”。
所谓“Home Town”,原意很简单:延续东京奥运会时的“东道主城市”机制,表彰地方和非洲国家的交流成果,鼓励继续举办文化活动、开展人才往来,说到底就是一块“友好牌匾”。
然而,就是这个“Home Town”,在跨语言传播中变了味。
部分非洲媒体和地方政府,在宣传时添了“料”。有人写成“这些城市将接收移民”,有人甚至直接说“日本会发放特别签证”。随后,BBC、《卫报》等英国媒体也跟进报道,把消息当真传播出去。
尼日利亚媒体更是热情高涨,开始介绍木更津的风土人情:江川海岸的蛤蜊、庙会上的章鱼烧、鲷鱼烧……读起来仿佛木更津已经成了“移民圣地”。
结果可想而知:消息传回日本国内,SNS 上瞬间引爆。最先慌乱的是地方政府。
木更津市的公务员一边接电话一边摇头:“完全不知道!完全没有这回事!”
三条市长滝泽亮也无奈地对媒体说:“邮件和网页留言超过四千件,电话三百多通,大部分都在质问:‘你们是不是要引进移民?’”
对于这些地方小城市来说,本来只是被“表扬”了一下,突然间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长井市、今治市的职员也同样疲于解释。
JICA 和外务省不得不出面灭火,连夜更新官网澄清:“没有特别签证!没有移民接收!”
官房长官林芳正更是强调:“政府从未考虑过推动移民。”
然而,解释再多,依然有人不信。SNS 上的反移民声音借机放大:“政府在骗我们!”“他们要偷偷搞移民!”
这场风波之所以闹得如此之大,其实有三层原因:
第一,词汇的错位。“Home Town”在英语里是“故乡”,容易让人联想到“定居地”;但在 JICA 的语境下,它只是“友好城市”。一个词的不同解读,足以引发连锁误会。
第二,媒体的放大效应。BBC、《卫报》这样的国际媒体一旦跟进,许多人天然觉得“这肯定是真的”。结果,误会在传播中不断升级。
第三,SNS 的情绪推波助澜。日本社会本就对移民议题敏感,网络上排外情绪长期存在。这次的“特别签证”谣言,正好成了他们的“铁证”,直接点燃了民间的不安与愤怒。
8月26日,“都怪SNS”甚至冲上热搜。有人埋怨社交媒体让假消息比真相传播得更快,辟谣却无人理会。也有人反驳:问题不在 SNS,而在于官方发布信息时解释不清。如果一开始就说明“Home Town”的真正含义,就不至于演变成今天这样。
回过头看,这起所谓“非洲移民要来日本”的风波,其实和移民政策毫无关系。真正的内容,只是一个交流项目的象征性认定。但当语言错位、媒体放大、SNS 情绪叠加时,它却被放大成了“国家危机”。
在非洲年轻人眼里,“Home”意味着机会和未来;在不少日本市民眼里,“Home”却是必须守护的安全感。两个完全不同的情绪,撞在同一个词上,最终掀起了一场虚惊。
这次乌龙,也让人看到当下日本社会的一个深层矛盾:人口确实在减少,劳动力的确不足,但一旦谈到“移民”,立刻就是全民恐慌。政府在口径上始终回避“移民”二字,只用“技能实习”“特定技能”这样的替代词来补洞。但即便如此,哪怕只是风声,也能引爆巨大的不安。
最后,乌龙消散,尼日利亚政府删除了错误的公告,JICA 也继续强调“只是友好交流”。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一张日推最近流行的梗图。大伙觉得黑人与印度人是不是“躺着中枪”?
只是这一次是“Home Town”惹的祸。下一次又会是什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