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未散,秋凉已至。随着三伏天的结束,天气逐渐由湿热转向干爽,但“秋老虎”仍在,昼夜温差加大,稍不注意就容易引发感冒、肠胃不适等问题。为此,记者特意走访了许昌市人民医院中医科,邀请医生为大家讲讲秋季养生的门道。
随着出伏节气的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迈入秋凉模式,昼夜温差逐渐拉大,气候逐渐干燥,气温忽冷忽热。这种“早晚凉、中午热”的气候特点,容易导致身体调节失衡,感冒、肠胃不适等问题频发。
许昌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丁盈戈:
在这种昼夜温差大,寒热交替的情况下,我们体内容易生湿生痰,比如说造成我们容易疲惫乏力、身体困重这些症状,也可能会造成一些泄泻,所以我们要注意一些祛湿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刮痧刮我们后背的膀胱经,再一个我们可以服用一些祛湿的食物,薏米、红豆熬水来进行祛湿,还可以健脾防止泄泻,防止食欲不振等情况。
俗话说秋膘贴得好,冬天生病少。很多人觉得秋季要“贴秋膘”,但其实“贴秋膘”不是盲目进补,尤其是出伏后消化功能还没完全恢复,过早的食用一些温补食物,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导致消化不良。
许昌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 丁盈戈:
我们在秋季要进行正确的进补,要符合秋天的一些特点,比如说秋季是喜润恶燥,所以我们要用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百合、莲子、薏米等等。我们进行进补也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比如说老年人要吃一些软烂易消化的食物,我们普通人要避免一些高油高脂高盐的食物,对于儿童的话,要以清补为主,不要过于滋补,这样对他们的生长发育会有不利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侯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人的心情也很容易受其影响,产生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要注意静心平气,尽量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调节情绪稳定,但运动量不宜过大,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可选择平缓轻松、出汗较少的运动。
丁盈戈告诉记者,“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无力,就是常说的“春困秋乏”,这属于换季时的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减缓秋乏,睡眠尤其要充足,相较夏季可以增加一小时的睡眠,或者通过午睡来增加睡眠。此外也要注意早睡早起,少熬夜。总的来说,秋季养生的核心是“顺应自然”,根据温差变化及时调整生活习惯,不贪凉、不盲补,让身体慢慢适应季节转换,这样就能减少换季不适,为过冬打下好基础。
本文为原创作品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本文为许昌零距离原创作品,凡标注“本文为原创作品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的,一律禁止转载;凡未标注禁止转载的,转载时需在正文开篇位置准确标注来源“许昌零距离”,并完整标注原作者、编辑人员信息,链接原文地址;引用内容不可断章取义、过度解读或误读;引用的图片及视频资料不可进行剪裁、剪辑处理。如违反上述情况,一律按侵权处理。
来源:许昌零距离
编辑:马颖
审核:李利乐
监制:杜民
扫码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