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教育与就业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仅靠课堂里的知识储备已远远不够。一个人的竞争力,往往取决于他能否将兴趣、特长与真实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尤其在“内卷”愈演愈烈的今天,单纯拼分数、拼证书早已不足以凸显优势,社会和用人单位更青睐那些有实战经历、能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创造力的年轻人。音乐、艺术、科技、公益等领域,都逐渐成为大学生锻炼综合能力的舞台。而在这样的趋势下,能否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学生从校园直接走向舞台、走向世界,成为衡量高校实力的重要一环。
正因如此,当一支由平均年龄仅15岁的少年组成的中国手风琴乐团,在维也纳的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时,它所折射的已不仅仅是艺术的胜利,更是教育理念的成功。年轻的少年手风琴演奏家们,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揭开一场属于中国青少年的音乐新篇。这就是由深圳大学及其附属中学核心成员联合组成的“云生手风琴乐团”,他们不仅扎实的演奏功底令人惊叹,更在第十一届世界乐团艺术节上实现中国手风琴乐团的历史性突破——摘得银奖,并斩获“最佳表演奖”!
他们用青春与音乐告诉世界:我们不仅会弹,更在用传统乐器讲述中国故事。
这场国际舞台的闪亮亮相,是深圳大学浓厚艺术氛围、多元教育生态的一个侧影。作为国内高校中兼顾专业音乐教育与文化自觉的典型代表,深圳大学不仅有系统的本科音舞专业培养路径,还积极推动高校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明星导师+中学成员”的双轨培养模式,让学生从中学阶段就接触国际舞台。云生乐团就是在这一体系下迅速成长,从校园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的。
而更让人振奋的是,这场国际赛事并非小范围表演,而是吸引了21个国家、41支顶尖乐团、2000多名参赛者的盛会。深圳云生乐团作为其中唯一的手风琴乐团,在“特殊乐团组”中脱颖而出,摘得了银奖和“最佳舞台表演奖”,创下中国手风琴乐团首次在该艺术节获奖的历史。
这背后反映的,是深圳大学注重“教育本质”的多样化发展路径:在保持学术氛围的同时,给学生提供跨界成长的机会。音乐学院的教学不仅在校园内部连通学术,还展开国际大师指导、大师班参与、舞台巡演等机会,让学生理解的不仅是乐谱里的音符,更是文化传递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云生乐团在维也纳大厅的古典氛围中,通过演绎《彩云追月》、《邮递马车》等曲目,触动观众的不只是旋律,还有中国文化的自信力。
深圳大学提供的不只是课堂,而是一个激励实战演练、跨界成长的平台。无论是热爱音乐表达、还是希望未来成为沟通世界的文化使者,深圳大学的艺术氛围和培养机制让不只是学习,更是在成长为多元时代的文化表达者。在这里,可能会与附属中学、专业导师一起合作,把校园里的训练场变成国际舞台;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艺,更能拓展跨文化视野。深圳大学通过这样的实践,传递出的理念是:“我们培养的,不是只会学习的人,而是焕发多样化光彩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